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9年  第30卷  第2期

钒与钛
我国海绵钛生产技术现状和改进措施
邓国珠
2009, 30(2): 1-5.
摘要:
简要论述了我国海绵钛生产技术现状,通过对海绵钛生产中各工序的国内外工艺技术和技术经济指标的比较,提出了如下改进措施:治理高钛渣生产中的烟尘以改善操作环境和采用自控机械化技术代替部分手工操作;改进氯化炉料的进料方法和实现沸腾氯化的计算机控制;采用“一步法”铝粉除钒工艺代替铜丝除钒;还原-蒸馏工序要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电解镁选用多极电解槽好于无隔板电解槽。
酸溶性钛渣酸解性能研究
王斌, 程晓哲, 韩可喜, 秦兴华, 马勇
2009, 30(2): 6-11.
摘要:
采用物相分析及成分分析等方法对酸溶性钛渣的酸解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酸溶性钛渣的酸解性能受钛渣品位、金红石型TiO2含量、钛渣物相等因素的影响。其中,钛渣黑钛石物相的酸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钛渣的酸解性能,而Fe含量是影响黑钛石酸溶性好坏的主要因素;钛渣品位及钛渣中的金红石型TiO2也将对钛渣的酸解性能产生较大影响;FeO和MgO对钛渣的酸解性能起促进作用,而CaO、SiO2和Al2O3则抑制钛渣的酸解。冶炼过程中控制钛渣F值(即TFe (当量)/TTi)在0.28以上,钛渣酸解率可达95%。
纳米TiO2含量对SEBS/TiO2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石瑞成
2009, 30(2): 12-16.
摘要:
以纳米二氧化钛为抑菌剂,使用表面改性剂改善纳米二氧化钛与SEBS的相容性,制备出具有特殊用途的SEBS/TiO2纳米复合材料,并考察了TiO2添加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SEM表征纳米二氧化钛在SEBS中的分散性能;采用黄色指数间接评价材料的抑菌性能。研究表明:随TiO2表面改性剂用量的增加,SEBS/TiO2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伸长率、抑菌性能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随TiO2含量的增加,SEBS/TiO2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伸长率、黄色指数均不同程度增加。表面改性剂和纳米TiO2用量均为4%时,SEBS/TiO2纳米复合材料的黄色指数最高能达到27,即材料的抑菌性能最佳,此时也可以达到很好的力学性能。
TiO2负载光催化剂的制备与结构性能研究
杜金逵, 龚文琪, 饶波琼, 韩沛
2009, 30(2): 17-21.
摘要:
用sol-gel法制备褐铁矿/TiO2光催化剂,通过XRD、SEM测试表征和降解实验表明,褐铁矿/TiO2光催化剂在褐铁矿颗粒表面负载上一层较为均匀的TiO2膜,且核/膜结构结合较为牢固;在pH=4、光催化剂投加量5 g/L、光照时间为2 h时,CODCr去除率达到70%(由251 mg/L降为78.3 mg/L),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此光催化剂经重复利用后样品回收率较高,催化活性仍较好。
技术探讨
碳饱和熔铁中Ti化合物析出规律的研究
丁跃华, 李新生
2009, 30(2): 22-27.
摘要:
利用过饱和析出法,研究了碳饱和熔铁中Ti与TiC、Ti(C,N)的平衡。结果表明,在铁液中与Ti(C,N)平衡的Ti含量远小于与TiC平衡的Ti含量;Ti的溶解度值与温度近似成线性正比关系,与N2分压成反比关系。对实验铁样进行电镜分析发现,Ti沉积物在坩埚底部和侧面较多,而铁液表层和中心部位较少,表明Ti化合物是以非均质形核晶体析出,相比较石墨质耐火材料更有利于Ti化合物的非均质形核。
RH精炼过程钢液流动行为与循环流量数值模拟
孙亮, 艾立群, 赵俊花, 黄宗泽
2009, 30(2): 28-32.
摘要:
以某厂300 tRH-MFB工艺参数为基础,建立了整体RH装置的三维数学模型,探讨影响钢液循环流量的因素。用双流体模型处理气液两相流,分析了相同真空度条件下吹氩流量、浸渍管深度、吹氩喷嘴排布等因素对钢液流场和循环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吹氩流量在4 000 NL/m in以下时,循环流量随吹氩流量增加而提高;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增加浸渍管插入深度有利于提升循环流量;吹氩喷嘴上下交错排布比上下一致排布更合理。
六流连铸中间包结构优化的水模型实验
韩丽辉, 王静松, 王永胜
2009, 30(2): 33-39.
摘要:
采用相似比为1∶3的水模型,对莱钢六流连铸中间包流场进行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原型中间包内存在明显的短路流和旁路流,死区比例较大,混匀效果差,通过对挡墙结构和湍流抑制器的优化设计,使中间包流场得到明显改善。其中“V”字挡墙配改造2型湍流抑制器效果最佳,可使近水口的滞止时间增加约1倍,死区比例降低70%左右。
中间包结构优化及冶金效果
唐海燕, 李京社, 高锦国
2009, 30(2): 40-45.
摘要:
通过水模型实验,对四流圆坯中间包三种挡墙形式下的包内流场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原挡墙控流下的中间包同一侧两流之间的流体流动特性存在很大差异,与内侧相比,外侧流的最小停留时间、峰值时间长、死区体积大,造成中间包内钢液温度不均匀,夹杂物不能有效地上浮去除。U型挡墙能很好地解决各流间的同步性,但是最小停留时间短,死区比例较大。采用Y型挡墙可以有效地改变中间包内流场分布,促进夹杂物上浮,提高钢水清洁度,为三种挡墙形式之最优。工业试验表明,Y型挡墙在降低铸坯总氧和夹杂物方面均优于原挡墙。
试验研究
RH用低氟型CaO+Al2O3基熔剂深脱硫工业试验
郭上型, 王建军, 周俐, 李青云, 张才贵
2009, 30(2): 46-49.
摘要:
采用低氟型CaO+Al2O3复合基熔剂替代传统CaO-CaF2系脱硫剂,利用RH投入法进行钢液深脱硫工业试验。20个试验炉次的结果表明,RH平均脱硫率ηS可达到53.44%,脱硫后钢液中[S]≤24×10-6。分析了钢包顶渣的改性处理以及RH脱硫终渣组成对RH脱硫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了RH脱硫剂的优化组成为:CaO+BaO (60%~65%)-Al2O3(20%~25%)-MgO (5%~7%)-CaF2(<5%)。
铝酸钙预熔精炼渣脱硫实验
曹余良, 袁守谦, 吕然超, 邱兵, 宋美娟
2009, 30(2): 50-54.
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预熔精炼渣12CaO·7Al2O3的预熔工艺和脱硫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CaO·7Al2O3预熔精炼渣能实现较好的脱硫效果,在1 600℃,加入量为3%的条件下,能将钢液中的硫由0.048%降低到0.020%,脱硫率58.33%。并且在12CaO·7Al2O3精炼渣中配加适量石灰,可进一步提高其脱硫能力,尤其适用于铝脱氧钢。
变形工艺对微合金高强度钢组织的影响
陈振业, 徐光
2009, 30(2): 55-60.
摘要:
在THERMECMASTOR-Z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了一种微合金高强度钢在不同变形程度、变形速率、变形道次和冷却速度等工艺条件下的热模拟实验。分析比较了不同变形工艺参数对微合金高强度钢相变及组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提高轧后的冷却速度使Ar3温度降低;变形速率越大相变开始温度越高;变形程度越大相变开始温度越高。增大变形程度,采用多道次轧制,轧后快速冷却,均有助于铁素体晶粒的细化和减少珠光体的含量。实验钢种的γ+α两相区的温度范围大于140℃。
攀钢360mm×450mm大方坯连铸关键技术开发
陈永, 陈建平, 吴国荣, 杨素波
2009, 30(2): 61-67.
摘要:
简述了攀钢自主开发的360 mm×450 mm大方坯连铸集成技术及其效果。通过研究开发合理的连铸二冷技术、凝固末端动态轻压下技术和结晶器电磁搅拌技术,提高了铸坯内部质量,解决了大方坯中心疏松、中心偏析、内部裂纹等内部缺陷较严重的技术难题;通过研究设计合理的结晶器结构和冷却工艺制度,以及开发性能优良的连铸保护渣,提高了铸坯表面质量,减轻了大方坯表面凹槽和凹坑缺陷。两年多的生产实践表明,攀钢360 mm×450 mm大方坯连铸机生产的铸坯,中心疏松、偏析、缩孔、裂纹等内部缺陷的评判级别均小于1.0级的综合比例达到99.03%,中心碳偏析指数为1.01~1.05(平均1.03),铸坯表面无缺陷率平均达到99.54%。研究成果为促进攀钢品种结构调整和开发高质量、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添加Ti元素对热浸镀锌钢板的影响
桂艳, 夏才俊, 李小曼
2009, 30(2): 68-70.
摘要:
采用SEM和金相显微镜研究了在纯锌浴中加Ti元素对含硅钢热浸镀锌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锌浴中Ti含量的增加,Ti对ζ相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合金层厚度逐渐减薄,Ti能有效地抑制含硅活性钢镀层的超厚生长。当锌浴中Ti元素含量大于0.05%时,镀层中出现Γ2粒子。锌浴中添加0.03%~0.05% Ti时,能完全抑制含0.09% Si钢在常规热浸镀锌时的圣德林效应。但对于含0.36% Si钢,钛的作用不明显。
新材料新技术
近终形异型连铸坯中显微夹杂物行为研究
张耀平, 王硕明, 张树江, 张彩军
2009, 30(2): 71-74,79.
摘要:

对采用半敞开方式浇铸的H型钢中显微夹杂物的类型、数量、尺寸以及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并通过示踪剂追踪分析了钢中夹杂物的来源。试验结果表明:铸坯内T[O]平均为70.8×10-6,显微夹杂总体积率为0.15%,主要分为球形硅钙酸盐夹杂、块状硅铝酸盐夹杂、球状硫化钙夹杂三类。其中前两类占夹杂总量的89.7%,为多元素的复合氧化物,两者的化学成分比较接近,区别主要在于Al、Ca含量;第三类占10.3%,该类夹杂含S较高。夹杂物主要为小于10μm的显微夹杂,它的分布特点决定了连铸坯中夹杂物的分布特点。

热连轧工艺生产厚规格X80管线钢的工艺及组织性能
朱涛, 江海涛, 许洪汛, 田志强, 李忠义
2009, 30(2): 75-79.
摘要:

研究了马钢热连轧生产厚规格X80管线钢的显微组织、析出物的种类、大小、分布和力学性能,研究表明:通过合理的成分设计和轧制工艺,传统热连轧生产的厚规格X80管线钢的组织均匀,合理;析出物细小弥散,其析出物为Nb、V、Ti的复合析出物,根据形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析出物是以含Ti为主的(Ti、Nb)(C、N)析出物,主要作用是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第二类析出物以含Nb为主的(Nb、Ti) C析出物,主要作用是析出强化。在充分发挥细晶强化、位错和亚晶强化和析出强化等强化机制的条件下,厚规格X80管线钢力学性能优良,屈服强度达到580 MPa,屈强比合适;-20℃的夏比冲击功和剪切面积分别为290 J和100%,-15℃的DWTT剪切面积为100%。各项性能均满足西气东输二线标准要求。

(Ti,V)C钢结硬质合金的烧结行为、物相及组织结构
龚伟, 李华, 要小鹏
2009, 30(2): 80-85.
摘要:

以钛粉、钒铁粉、碳粉、铬铁粉、钼铁粉和铁粉为原料,用原位烧结法制备了(Ti,V)C钢结硬质合金。利用XRD、SEM和EDS对相组成、组织结构和微区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烧结时间是1 h;烧结温度影响致密化程度,(Ti,V)C钢结硬质合金的最佳烧结温度是1 400℃;TiC钢结硬质合金的最佳烧结温度是1 420℃。(Ti,V)C钢结硬质合金的主要相组成为α-Fe、Fe3C、(Cr,Fe)7C3、(Ti,V)C。与TiC硬质相颗粒相比,(Ti,V)C颗粒形态更加圆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