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31卷  第2期

钒与钛
钛精矿流态化工艺条件选择试验
谭亮, 袁熙志, 张允玲
2010, 31(2): 1-5,14.
摘要:
在不同的钛精矿粒径、流化床内料层高度和分布板开孔率下进行对比试验,探讨最小流化速度和流化质量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分布板开孔率和料层高度对最小流化速度影响不明显,最小流化速度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在试验所选取的开孔率、料层高度、粒径大小下,均能达到较好的流化质量。
氢还原法制备低相变温度掺钨VO2薄膜
李敏娇, 张述林, 丁秀敏, 罗祎, 熊苗
2010, 31(2): 6-9.
摘要:
在钒溶胶中掺入适量聚钨酸溶胶,采用浸渍提拉法在载玻片上涂膜,涂片薄膜在氢气氛围中、在400℃温度下还原3 h,制得掺钨VO2薄膜。金相显微镜观察到薄膜呈VO2的特征绿色;X荧光光谱分析得出薄膜中W、V的含量分别为3.212%和64.97%。电阻-温度曲线测试表明,VO2薄膜的相变温度为40.5℃,热滞回线宽度为ΔT=11℃,电阻突变量ΔS达到4.06个数量级。
含钛铁水流动性能研究
贺媛媛, 刘清才, 杨剑, 陈黔湘, 敖万忠
2010, 31(2): 10-14.
摘要:
针对含钛铁水容易变粘稠的特点,在实验室中研究了不同[Si]、[Ti]含量变化对铁水粘度,熔化性温度以及流动性能的影响;结合热力学计算分析了钛在铁水中溶解度同温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铁水变稠主要受钛的溶解和析出影响,[Si]对钛溶解具有消弱作用,铁水中∑[Si+Ti]为0.6%左右,含钛量在0.29%以下时,钛对铁水的粘度影响较小,适宜炉温的选择是防止含钛铁水变稠,铁水粘罐,渣铁难以分离等的关键。
用光子相关光谱法测定偏钛酸粒度分布
田从学, 胡鸿飞, 杜剑桥, 陈新红, 马维平, 罗建林, 刘代俊
2010, 31(2): 15-19.
摘要:
采用光子相关光谱法测定硫酸钛白工艺中水解偏钛酸的粒度分布,研究了不同分散方法和测试条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通过研究分散介质、分散剂及其用量,偏钛酸用量,超声分散时间及稳定时间等分散方法和测试条件,得到光子相关光谱法测定偏钛酸粒度分布的适宜分散条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蒸馏水为分散介质,分散剂六偏磷酸钠浓度为0.05%,50 mL分散水解偏钛酸浆料0.044 g左右,超声分散5 min后立即测定其粒度分布,此为光子相关光谱法测定水解偏钛酸粒度的最佳分散测试条件。
微合金化
钛微合金化Q345E钢的试验研究
王建锋, 邓深, 饶江平, 李光强, 张峰
2010, 31(2): 20-25.
摘要:
采用钛微合金化技术生产出具有较高屈服强度和良好低温冲击韧性的Q345E钢,其组织均以铁素体+珠光体+少量回火索氏体组成。缓冷和快冷试验结果表明钛微合金化Q345E具有较高的性能稳定性,强度增加主要是Ti细晶强化及沉淀强化作用引起的,研究为钛微合金化钢的进一步推广作了有益尝试。
CSP热轧工艺对Ti微合金化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霍向东, 毛新平, 杨青峰, 柴毅忠, 陈康敏
2010, 31(2): 26-31.
摘要:
采用金相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化学相分析等手段研究了CSP热轧工艺对Ti微合金化高强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880℃终轧、620℃卷取试验钢的屈服和抗拉强度分别为825、895 MPa,钢中存在大量的纳米尺寸TiC粒子,其沉淀强化效果超过150 MPa;卷取温度降低到580℃,TiC的析出受到抑制,沉淀强化效果明显减弱。卷取温度显著影响钢中第二相粒子的析出过程,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改变对晶粒尺寸也有影响,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使Ti微合金化钢的强度和韧性发生变化。
技术探讨
高钛渣加碳氯化反应热力学在熔盐氯化中的应用
居殿春, 严定鎏, 李向阳, 马恩权, 臧颖波, 李俊强
2010, 31(2): 32-36.
摘要:
通过对高钛渣各组分氧化物加碳氯化反应的热力学计算与分析,发现循环氯气中的氧气与石油焦的燃烧反应是影响熔盐氯化炉温度的主要因素,而炉温的稳定控制是提高熔盐氯化炉运行效率的关键;在900~1 500 K时,高钛渣加碳氯化热力学趋势表明:所有氧化物在氯化过程中全部转变为氯化物,但实际反应中Al2O3、尤其是SiO2仅有很小一部分被氯化,同时确定了此温度区间各组分氧化物加碳氯化难易顺序;热力学条件对TiO2和SiO2氯化率的影响近于一致,所以从热力学角度不能进一步有效降低SiO2的氯化率而减少TiCl4中Si含量。
高钛渣氧化焙烧热力学分析
路辉, 谢刚, 俞小花, 田林, 侯彦青, 谢红艳
2010, 31(2): 37-41.
摘要:
通过高钛渣高温氧化焙烧试验,研究焙烧前后物相结构转变与化学组成变化,并对高温氧化焙烧过程中高钛渣各组分的化学行为进行热力学讨论。结果表明:在1 000℃条件下氧化焙烧,黑钛石相与锐钛矿大部分发生晶型结构变化,转变为金红石型TiO2。探索高钛渣氧化焙烧的热力学规律,为火法处理高钛渣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改造传统处理高钛渣工艺具有重要的意义。
Fe-C-N-Al-Ti-V系在奥氏体中析出的热力学计算
常立忠, 杨海森, 李正邦
2010, 31(2): 42-48.
摘要:
建立了Fe-C-N-Al-Ti-V系在奥氏体中析出的热力学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尽管VN (VC)的浓度积较大,但是通过增加钒的含量和氮的含量,也可以促进V在奥氏体中的析出,在氮含量较高的情况下,碳对V的析出影响较小;即使增加V、C和N的含量,V (CN)也主要是在较低的奥氏体温度析出,在较高温度析出较少;正因为V (CN)的浓度积较大,与Nb (NC)不同,在轧制之前采用较低的加热温度就可以使大部分的钒都固溶到奥氏体中,这样可以获得较小的初始奥氏体晶粒。
中间包内吹气与卷渣行为的水模拟研究
王海奇, 包燕平, 唐德池
2010, 31(2): 49-52.
摘要:
以某钢厂中间包为原型,建立与原型尺寸为1∶3的水模型,研究中间包采用气幕挡墙时,流体流动行为及钢渣卷混现象,考察吹气量和气体在流体中行程对钢渣界面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正常浇铸条件下避免钢液卷渣的临界吹气量在0.14 m3/h,中间包液面出现渣眼的临界吹氩量为0.10~0.12 m3/h,超过临界吹气量后,渣眼加速扩增。
角钢穿水冷却过程中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殷向光, 任吉堂, 信小兵
2010, 31(2): 53-57.
摘要:
针对角钢穿水冷却过程,借助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角钢穿水冷却过程温度场的预报模型;研究角钢穿水冷却过程中的热边界条件,进行穿水冷却过程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了角钢温度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其中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分析结果对于揭示角钢穿水冷却的规律、开发角钢穿水冷却装置和冷却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试验研究
钒钛烧结矿矿物组成和显微结构对其低温还原粉化的影响
王文山, 任刚, 吕庆, 孙艳芹
2010, 31(2): 58-62.
摘要:
钒钛烧结矿液相组成复杂,存在生产率低、转鼓强度差、还原粉化严重等现象。针对承钢钒钛烧结矿低温还原粉化率十分严重的问题,从钒钛烧结矿的矿物组成和矿相显微两方面研究其粉化的机理,对抑制粉化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
含钛铁素体不锈钢连铸浸入式水口结瘤机理研究
张贺佳, 陈伟庆, 吴狄峰, 郑宏光
2010, 31(2): 63-66,76.
摘要: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00Cr18Ti铁素体不锈钢钢样中夹杂物类型和浸入式水口结瘤物的物相进行分析,研究水口结瘤机理。结果表明,钢液中存在大量TiO2夹杂物,并不断附着沉积在水口内壁,造成浸入式水口氧化钛型结瘤;通过控制钢中w[Al]-w[Ti]值在铝钛竞争氧化反应平衡曲线之下,使w[Ti]/w[Al]4/3<273.55,能够防止大量TiO2夹杂物的生成,避免氧化钛型水口结瘤。
成分及工艺对车轴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杨雄飞
2010, 31(2): 67-71,87.
摘要:
通过对比试验及热力学模拟试验,研究了化学成分、变形温度及冷却速率对新型合金车轴钢的力学性能、显微组织影响,开发出化学成分0.40% C-0.08% V-0.019% Ti的钢种,具有最佳的综合拉伸性能。该钢种对试验确定的两种不同变形工艺不敏感,但冷却速率对组织影响明显,由冷却速率不同造成的组织不均匀性,需要借助后续热处理工艺消除。
200系列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研究
齐达, 李晶, 董力, 余健
2010, 31(2): 72-76.
摘要:
通过在3.5% NaCl溶液中动电位极化曲线测定及盐雾试验,对200系列不锈钢和304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200系列不锈钢的耐点蚀及耐均匀腐蚀性能远低于304不锈钢,在3.5% NaCl溶液中,201、202及304不锈钢的点蚀电位分别为-32、-22、312 mV,腐蚀速率分别为0.007 1、0.006 2、0.002 6 mm/a。
电沉积铬毛化工艺及影响参数的研究
谭勇, 于晓中, 刘常升, 孙杰
2010, 31(2): 77-80.
摘要:
常规的轧辊毛化工艺生产的毛化辊由于粗糙度衰减过快,使用寿命低,毛化冷轧辊表面形貌中凹坑多于凸起,不利于带钢对其表面粗糙度的复制。为了提高毛化冷轧辊的使用寿命,设计了一种在IF钢表面电沉积铬毛化的工艺:以脉冲电源为试验电源,以铬镀层的表面粗糙度Ra及硬度为考察对象,采用直流脉冲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脉冲电沉积在85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其Ra达到3.79μm,得到了具有一定粗糙度且结晶状态为半球状的铬镀层,实现了金属表面的毛化。通过脉冲电沉积工艺得到的毛化镀层其硬度(HV)达到1 000。
生产实践
攀钢超高碱度烧结生产实践
何木光, 张义贤, 饶家庭, 李玉洪
2010, 31(2): 81-87.
摘要:
通过开展钒钛磁铁精矿超高碱度烧结生产实践,探索出高钛型钒钛磁铁矿超高碱度烧结生产的特点。在工艺上应强化生石灰和活性灰的使用,提高熔剂熟料比,采取厚料层,慢机速的方针,焦粉与无烟煤-3 mm粒级比例控制在80%和70%左右适宜,烧结矿FeO含量控制在7.7%,水分稳定在7.2%~7.3%。同时,进行了磁辊布料、燃料二次分加、双斜式点火器保温炉等设备技术改造,为改善超高碱度烧结经济技术指标创造了条件。结果表明,烧结结晶条件改善,矿物组成优化,冶金性能改善,促进烧结矿强度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超高碱度烧结生产对烧结矿稳定率指标影响较大,尤其是一期、二期烧结矿R0稳定率下降了4.43、3.09个百分点,TFe稳定率也分别下降了2.1、2.46个百分点,有待进一步技术攻关解决。
优化保护渣改善冷镦钢铸坯表面质量
杨浩, 唐萍, 孙维, 汪开忠, 吴坚, 许建, 张杰新
2010, 31(2): 88-92.
摘要:
钩型振痕是某厂生产35K冷墩钢铸坯表面的主要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保护渣的润滑性能不良造成。钩型振痕一方面会使铸坯表面产生夹渣、裂纹和皮下气孔等缺陷;另一方面,由于该处传热不好会使局部奥氏体晶粒粗大和微观组织发展而产生组织不均匀的现象,引起轧材冷镦开裂。因此,通过优化结晶器保护渣理化性能,改善保护渣的润滑性能,铸坯钩型振痕得以消除,振痕处组织的不均匀性得到控制,为后续的轧钢过程提供了合格的铸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