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2年  第33卷  第5期

钒钛提取
煅烧时间对低浓度工业钛液制备锐钛型颜料钛白的影响研究
田从学, 黄双华, 杨颖, 任小青, 李珲, 杨成
2012, 33(5): 1-5.
摘要:
以低浓度工业硫酸钛液为原料,通过水解、洗涤、盐处理、煅烧工艺制备锐钛型颜料钛白,考查了高温段保温时间对钛白粒子结构及颜料性能的影响,并采用XRD、粒度测试、SEM及颜料性能检测对煅烧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煅烧条件对钛白粒子的晶体结构、晶粒尺寸、粒子大小及分布和颜料性能等影响显著,粒子大小维持在300 nm左右,随煅烧保温时间延长晶粒生长满足一级动力学生长模型。高温段930℃保温30 min为最佳条件,所制钛白形貌规整,粒度分布最窄,消色力指标达1 450,相对白度100.23%,优于PTA120标样。
水淬含钛高炉渣的盐酸浸取研究
张鹏, 刘代俊, 毛雪华, 陈建钧
2012, 33(5): 6-9.
摘要:
钛铁矿经过高炉炼铁以后,大量的钛进入炉渣中。为了对水淬含钛高炉渣中的Ti进行回收利用,采用盐酸法对高炉渣常压下浸取提钛。试验结果表明,浸取过程中,高炉渣中大量的Ca、Mg、Al、Ti进入到液相中;在试验考察的影响因素中,原料粒度对浸出率没有影响,而盐酸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液固比都对浸出率有较大影响;得到其最佳浸取条件为:反应时间120 min、盐酸浓度大于30%、反应温度90℃、液固比7.5∶1以上。在该条件下,Ti的浸出率可以达到90%以上。
降低含钒残渣中可溶钒的工艺研究
伍珍秀
2012, 33(5): 10-13.
摘要:
针对某钒厂含钒熟料带式过滤机连续浸出过滤生产中残渣可溶钒含量偏高的情况,在实验室进行了熟料粒度、残渣洗水次数、残渣洗水用量、熟料浸泡时间对残渣可溶钒含量影响的模拟及优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洗水液/固比不低于0.65∶1,残渣洗涤次数不少于3次,浸泡时间大于25 min,可使残渣中可溶钒降至0.12%以下。较改进前(SV0.184%~0.324%),大大提高了钒的回收率,满足了生产要求。
钒钛应用
Al含量对FeV50合金相变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鲜勇
2012, 33(5): 14-18.
摘要:
对不同Al含量的FeV50进行熔化和随炉冷却试验,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分析检测物相和微观组织,结果表明:FeV50合金随Al含量的增加,其室温物相由单一的σ相逐渐向α相转变;Al含量存在临界值0.8%,低于0.8%时,FeV50为σ相,超过0.8%,将出现两相共存直至转变为单一的α相。分析认为Al对FeV50合金相变的影响机理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随Al含量的增加,合金液的临界晶核尺寸逐渐变大,使得体系中没有过多的能量作为α→σ相变的驱动力;②Al含量越高,其对Fe原子扩散的抑制作用越强,Fe的同素异构转变不能进行,从而阻止α→σ相变的发生。
ATP-SnO2-TiO2复合光催化剂性能研究
董兴盛, 司乃潮, 司松海, 周广宏
2012, 33(5): 19-24.
摘要:
以凹凸棒黏土(ATP)为基体,通过原位溶胶-凝胶工艺,制备出凹土基复合光催化剂(ATP-SnO2-TiO2)光催化甲醛。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等分析测试技术对复合体进行表征。考察制备条件对其物理结构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并对不同光催化剂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凹凸棒黏土表面负载SnO2-TiO2后光催化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复合体中TiO2负载量为50%(质量比)、SnO2与TiO2质量比为1∶4、800℃煅烧的复合光催化剂活性最强,光照射3 h后对30 mg/L的甲醛溶液的降解率可达99%以上,显示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
原位生成Ti(CyN1-y)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熔覆层强化机制
齐勇田, 曹朝霞, 曹润平
2012, 33(5): 25-29.
摘要:
以横流二氧化碳激光束作为诱导热源,利用激光熔覆工艺在铸钢基材表面形成含有Ti(CyN1-y)增强粒子的铁基熔覆层,熔覆层质量良好。用光镜、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微观手段对复合熔覆层的组成、形貌及强化机制进行分析,并采用光学显微硬度计对熔覆层的显微硬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复合熔覆层是由粘结金属基体和呈弥散分布于其中的第二相粒子Ti(CyN1-y)组成。新生成的Ti(CyN1-y)硬质点颗粒形貌多呈不规则形状,在熔覆层中的增强相是以Ti(C0.3N0.7)和Ti(C0.2N0.8)这两种形式存在的。熔覆层的显微硬度HV0.2达到800~900。复合熔覆层中存在细晶强化、硬质点的弥散强化和固溶强化等强化机制。
钢铁工艺
全钒钛球团与普通球团软熔性能对比研究
杨广庆, 张建良, 邵久刚, 文永才, 饶家庭, 付卫国
2012, 33(5): 30-34.
摘要:
在实验室模拟高炉条件下对全钒钛球团和四种普通球团的软熔性能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全钒钛球团与普通球团在软熔过程中产生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全钒钛球团软化、熔融、滴落温度较高,最大压差和特性值低;全钒钛球团软熔性能优于普通球团并且全钒钛球团具有较强的抗变形能力。全钒钛球团在高炉中的应用情况与实验室全钒钛球团软熔试验结果一致。
结晶器漏钢过程解析及预报原理
徐海伦, 马春武, 李清忠, 幸伟, 徐永斌
2012, 33(5): 35-40.
摘要:
介绍了结晶器内粘结漏钢的发生过程及变化特点,展示了粘结坯壳撕裂处的形貌特征。通过几何方法解析粘结撕裂线的扩展规律及粘结过程中的温度传递特征;根据横向和纵向温度传递时间相等的原则进行热电偶布置,以提高预报准确性。此外,分析了结晶器内几种典型的温度变化模式,并补充了两种非典型的粘结漏钢温度变化模式,为粘结漏钢和铸坯表面缺陷的准确有效动态识别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从而为开发基于热电偶测温的先进漏钢预报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连铸二冷气雾冷却过程导热反问题分析
赵增武, 赵立峰, 张亚竹, 周立平, 张孟昀, 胡强
2012, 33(5): 41-45.
摘要:
建立了连铸二冷气雾冷却一维非稳态导热过程中由铸坯内部单个测温点测得的温度值反算表面未知温度和表面热流密度的数学模型,利用热平衡法建立各节点差分方程,引入灵敏度系数,通过牛顿迭代法优化假设初始值。为了验证该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在铸坯表面施加已知热流密度,结果表明反算得到的热流密度与已知热流密度吻合较好。分析了连铸二冷过程中铸坯表面热流密度的变化规律。
异钢种连浇工艺参数对交接坯长度的影响
毕经汉, 唐萍, 文光华, 丁铃, 苏刚
2012, 33(5): 46-49.
摘要:
通过1∶3水力学模型,对重钢板坯异钢种连浇过程进行水力学模拟,研究不同拉速、中间包余钢量和浇铸顺序条件下沿铸坯长度方向的无量纲浓度变化曲线。结果表明,增大通钢量、降低余钢量和先浇铸元素成分浓度低的钢都会减少交接坯长度,但中间包余钢量比其他两个因素对交接坯长度有更显著的影响。
含Ti齿轮钢中TiN夹杂析出热力学及其控制
葛允宗, 王建军, 颜慧成, 仇圣桃
2012, 33(5): 50-54.
摘要:
为了控制试验钢中TiN夹杂的析出,对TiN生成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钢液在液相线温度以上不会自发生成TiN夹杂,在钢液凝固过程中,由于Ti、N元素在凝固前沿的富集,使得TiN夹杂的生成反应得以进行。在实际生产当中,为了减少TiN夹杂在两相区内的析出,应在控制钢中Ti、N含量的基础上,再适当加强连铸二冷速率,使钢液快速通过两相区(1 728~1 878 K)。同时,根据Scheil方程计算得到,试验钢在凝固过程中不析出TiN夹杂的条件为将钢中的钛氮浓度积控制在7.04×10-5以下。
钢铁材料
钒氮微合金钢的动态再结晶数学模型研究
赵宝纯, 赵坦, 李桂艳
2012, 33(5): 55-59.
摘要:
利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对含钒微合金钢进行了温度范围为900~1 050℃,应变速率范围为0.1~10 s-1的单道次压缩试验,得到了试验钢的应力-应变曲线。采用回归分析法确定了双曲线本构方程中的材料常数,动态再结晶激活能和临界应变量与Z参数的关系。根据该试验钢发生动态再结晶的条件,建立了其动态再结晶图。
含钒低合金钢高温变形抗力研究及应用
刘勇
2012, 33(5): 60-65.
摘要:
利用MMS-200热力模拟试验机对510 MPa级含钒低合金钢在850~1 100℃温度区间变形抗力进行研究,分析试验中变形温度、变形速率和变形程度对变形抗力的影响规律,并根据试验研究结果优化和完善热连轧变形抗力数学模型,该品种轧制力预报误差由8%~10%降低到5%以下,有效提高了过程控制数学模型的预报精度。
Ti-IF和Nb+Ti-IF钢罩式退火析出行为与织构的对比研究
冯岩青, 王福明
2012, 33(5): 66-69.
摘要:
采用X-衍射仪技术并结合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镜(TEM),研究了加Nb和不加Nb两种罩式退火的无间隙原子钢的金相组织、析出行为及织构。试验结果表明:Nb没有明显改善再结晶织构,但通过Nb增加Ti在点阵中的有效固溶度,在形成TiN、TiC、TiS析出物的同时增加了TiN的数量和尺寸;Nb作为细化晶粒元素在卷曲过程和再结晶退火过程中抑制了晶粒长大,同时使碳氮化物析出颗粒粗大并且降低了γ纤维中的{111}〈110〉织构组分。
HP295开裂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陈兴福, 杨同利, 肖继明, 朱宁, 何晓峰, 邹秋兰
2012, 33(5): 70-74.
摘要:
介绍了某钢铁公司热连轧厂生产的HP295在用户加工使用过程中产生开裂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对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分析,对化学成分及轧制工艺进行了优化,降低C、Mn及P含量,减少带钢的各向异性,同时采用终轧温度850~890℃,两段式冷却,卷取温度630~670℃,并根据季节变化适当微调的工艺,获得了较高比例的和细小均匀的铁素体以及弥散分布的珠光体组织,且屈强比也较低,使平均开裂率从约1%降低到0.3%。
590L汽车大梁钢组织性能研究及生产试制
窦志勇, 黄斌, 罗友元
2012, 33(5): 75-79.
摘要:
通过590L大梁钢的模拟轧制试验,对不同微合金化组合条件下钢的组织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认为以Nb、V、Ti、B的微合金化组合,其针状铁素体+少量贝氏体的组织能够达到590L大梁钢的强韧性要求。在试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生产经验,通过优化成分设计和工艺方案,成功进行了工业试制,生产出合格的590L汽车大梁钢,其组织及性能完全满足用户的要求。
321不锈钢工艺控制及成品板缺陷形成机理研究
王建泽, 唐兴昌, 胡伟华, 康永林
2012, 33(5): 80-83.
摘要:
介绍了某钢厂炉卷轧机生产321不锈钢的化学成分设计、生产工艺控制和成品板的力学性能,并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生产的321不锈钢夹杂物形貌及成品板表面缺陷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炉卷轧机生产的321不锈钢力学性能优良,表面质量较好,其主要的表面缺陷为线鳞,是由于连铸坯中TiN夹杂物大量聚集造成的。控制影响夹杂物产生的Ti、Al、N、O等元素含量,设置合理的LF炉吹氩搅拌参数,控制浇注时的过热度等措施可有效改善321不锈钢成品板的表面质量。
微观组织对3Cr13钢冲蚀行为的影响
王海帅, 王树奇, 朱韬, 茅奕舒, 余建平
2012, 33(5): 84-88.
摘要:
在自制的射流式冲蚀磨损试验机上,对经过不同回火处理的3Cr13钢进行液/固两相流的冲蚀磨损试验,研究了微观组织对3Cr13钢冲蚀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冲蚀机理。结果表明,3Cr13钢三种回火组织均在45°冲角处观察到最大冲蚀率,200℃和500℃回火组织的抗冲蚀性能相近,均优于750℃回火组织,但750℃回火组织较先进入冲蚀稳定期。低攻角时,冲蚀机理以微切削为主;高攻角时,则以脆性剥落和疲劳破坏为主。
50W600正常晶粒长大过程中再结晶织构演化研究
蒲春雷, 项利, 仇圣桃, 宋宁
2012, 33(5): 89-95.
摘要:
运用EBSD技术研究了50W600无取向硅钢再结晶晶粒正常长大过程中织构的演化机理。结果表明:再结晶晶粒长大过程中织构演化源于不同织构组分长大速率不同;晶粒尺寸不是唯一决定某取向晶粒长大的因素;晶粒与其周围其它晶粒取向差角分布是影响该晶粒长大的重要参数;{111}<112>与{111}<110>取向晶粒长大过程中的相互竞争导致{111}面织构取向锋锐度交替变化;950℃退火时,随退火时间延长,{100}<120>织构、{100}<310>织构减弱,{110}<001>增强;恒定退火时间3.5 min,随退火温度升高,{110}<001>、{100}<120>、{100}<310>织构均增强;温度对不同取向晶粒取向差角分布有较大影响。
高强度AH32船用开平板与中板性能的对比研究
董中奇, 袁志学, 李军锁, 韩提文, 陈津, 马水明
2012, 33(5): 96-100.
摘要:
通过对新工艺下AH32船用开平板与传统AH32船用中板厚度规格为[10,12],[14,16],[18,20],[22,24]mm四个组距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拉伸性能和残余应力等力学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AH32开平板横向的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均优于纵向,纵向的延伸率高于横向;AH32中板纵横向的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接近,纵向的延伸率略高于横向;AH32开平板的纵横向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指标均优于同等规格的AH32中板。纵横向力学性能的差异可能是由于纵横向变形程度不同造成的。
3Cr3Mo2V铸钢和3Cr13钢磨损行为的研究
茅奕舒, 崔向红, 王树奇, 李冬生
2012, 33(5): 101-106.
摘要:
采用销盘式磨损试验机对3Cr3Mo2V铸钢和3Cr13钢在环境温度25℃和200℃下进行干滑动磨损试验,研究了显微组织和摩擦氧化物对3Cr3Mo2V铸钢和3Cr13钢磨损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磨损机制。结果表明:摩擦氧化物对25℃和200℃下的磨损行为和磨损机制有显著的影响,而摩擦氧化物的减磨作用取决于其数量和基体状态等,与钢的成分和显微组织密切相关。高的铬含量阻碍摩擦氧化物的形成,低硬度的回火索氏体加速氧化物剥落,故无摩擦氧化物的作用或作用降低。
钒钛专利
钒钛专利
2012, 33(5): 107-10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