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第36卷  第6期

钒钛分离与提取
煅烧时间对短流程制备金红石钛白的影响
田从学
2015, 36(6): 1-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5.06.001
摘要:
通过硫酸法钛白短流程工艺,以未浓缩工业硫酸钛液为原料制备金红石颜料钛白,研究了高温段保温时间对金红石二氧化钛的晶体结构、粒径分布及颜料性能等影响,采用TG-DSC、XRD、粒度测试和颜料性能检测等对钛白产品进行了表征。随着煅烧时间延长,金红石钛白的晶粒尺寸及金红石含量逐步增大,为正线性相关,而蓝相则逐步减小。最优保温时间为40 min,所得钛白晶粒尺寸170.8 nm,金红石含量98.2%,粒度大小适宜且分布窄,颜料性能最优。
预氧化电炉钛渣的还原试验
路辉, 谢红艳, 蒙钧, 安建国, 谢刚
2015, 36(6): 6-12,1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5.06.002
摘要:
以云南地区生产的预氧化渣为原料,采用深度还原-高压酸浸的新方法,制备高品位富钛料,探讨气氛、时间、温度、冷却体系对还原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通入空气流量700 L/h、温度1 000℃、还原时间2.5 h、降温冷却速度5℃/h条件下,进行预氧化渣的还原,则铁氧化物的还原率较高,渣物相局部结构破坏,杂质浸出率明显提高,能够制备满足氯化法钛白生产的富钛料。
多钒酸铵返溶的动力学研究
尹丹凤, 孙朝晖, 景涵, 杜光超, 陈海军
2015, 36(6): 13-1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5.06.003
摘要:
多钒酸铵返溶是工业上生产高纯五氧化二钒的重要步骤。采用p H标定法测量多钒酸铵的返溶率,在氢氧化钠浓度为0.5 mol/L,液固比为20∶1的现行生产工艺条件下对多钒酸铵返溶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钒酸铵的返溶率随温度和搅拌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多钒酸铵返溶的动力学模型为液膜非稳态扩散模型,受液膜非稳态扩散控制,表观活化能为6.15 kJ/mol;适当增大搅拌速度、升高返溶温度都能提高多钒酸铵返溶的扩散速率。
偏钛酸脱钙研究
王海波, 王斌
2015, 36(6): 18-2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5.06.004
摘要:
为了脱除硫酸法钛白偏钛酸中的硫酸钙,首先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1%硫酸溶液体系中不同助溶剂下硫酸钙的溶解度变化规律,然后再利用较优的助溶剂在优化条件下进行偏钛酸脱钙。结果表明:助溶效果顺序为柠檬酸铵>氯化钠>氯化镁和氯化钠混合>氯化镁,较优助溶剂为柠檬酸铵和氯化钠,两者优化的工艺条件为温度55℃,质量浓度10%,溶解时间0.5 h,此时硫酸钙的溶解度分别为7.63 g/L和9.84 g/L;氯化钠比柠檬酸铵对偏钛酸的脱钙效果更好,且氯化钠不会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试验结果对降低钛白粉产品中最终钙杂质含量从而提高产品的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钒钛材料与应用
钒电池电解液中杂质离子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陈富于, 谷士艳, 孙清, 陈晖, 刘庆玉
2015, 36(6): 23-27,31.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5.06.005
摘要:
为研究电解液中杂质离子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综合考虑电解液原材料以及电池运行过程可能引入的杂质种类,选取了SiO32-和Fe2+两种典型离子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循环伏安和充放电测试方法,考察其对石墨电极电化学活性、电池库仑效率、电压效率、能量效率和容量衰减的影响,为电解液的制备和使用过程中杂质离子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Fe2+对正负极电极反应活性和电池效率没有影响,Fe2+的加入提高了电池容量,容量值的提高与Fe2+浓度有关;SiO32-降低了电极反应活性、电压效率和能量效率,并且加速电池容量的衰减。因此,在钒电池电解液的制备和使用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引入SiO32-
煅烧温度对锐钛型钛白颜料性能及粒径的影响
罗志强
2015, 36(6): 28-31.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5.06.006
摘要:
研究了煅烧温度对锐钛型钛白消色力、白度、形貌及粒径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拉曼光谱、颜料性能检测、SEM对煅烧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煅烧温度从915℃增加至970℃,消色力逐渐增加,蓝相逐渐降低;较高煅烧温度下钛白粒子将发生烧结,平均粒径增大至310 nm,且不均匀。935~945℃为最佳煅烧温度,得到的钛白粒径为260 nm,粒度分布较窄,消色力大于1 500,蓝相大于4.0。
钒对电子电气用镁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分析
朱顺兰, 黃蕙, 邓皓
2015, 36(6): 32-3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5.06.007
摘要:
采用搅拌摩擦加工方法,成功将金属钒粉高效地添加到铸态AZ81母体镁合金中,制备出电子电气用新型含钒镁合金,并进行显微组织、物相组成、微观织构和力学性能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合金晶粒细小,由α-Mg基体相和少量的Mg17Al12相、Al3V相组成。与铸态AZ81母体镁合金相比,该新型含钒镁合金内部显微织构明显弱化、力学性能明显提高,织构Max值降低30%,抗拉强度提高27%,屈服强度提高60%,断后伸长率提高82%,断裂方式从混合断裂变为韧性断裂。
V-N微合金钢在低温区动态析出行为
崔辰硕, 高彩茹, 杨雄飞, 杜林秀, 陈宇轩
2015, 36(6): 37-4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5.06.008
摘要:
低碳钢由于碳含量较低,可以减轻碳对钢韧性的不利影响。低碳钢通过控轧控冷工艺得到含高位错密度的贝氏体组织,可以实现相变强化。但单纯依靠一种强化手段其强化效果有限。为进一步提升性能,希望在贝氏体相变强化基础上,引入析出强化机制。通过热模拟试验,结合透射电镜观察,研究了高N含钒微合金钢在贝氏体区的析出行为,得出了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下析出体积分数的具体数值、强化贡献量及最佳析出温度,为V-N贝氏体钢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资源环境与节能
碱法处理含钛高炉渣的矿相变化及工艺条件探索
何思祺, 孙红娟, 彭同江, 吴逍
2015, 36(6): 44-50,5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5.06.009
摘要:
采用XRF、XRD和金相显微镜分析含钛高炉渣的化学成分、物相组成和矿物形态,发现渣中含钛量高达20%,主要矿物相为钙钛矿、透辉石和镁铝尖晶石,各物相结合紧密、分布均匀。将Na2CO3与含钛高炉渣进行高温混合焙烧,焙烧熟料用去离子水进行水浸处理,以实现对含钛高炉渣中Si、Al组分的提取,同时实现对Ti组分的富集,达到分离三种有价组分的目的。通过研究焙烧温度、碱渣质量比和焙烧时间对组分浸取率的影响以及焙烧过程中矿物相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焙烧过程中镁铝尖晶石先于透辉石与助剂Na2CO3发生反应,而钙钛矿不与Na2CO3发生反应。优化的焙烧条件为:焙烧温度900℃,碱渣质量比为2∶1,焙烧反应时间180 min,此条件下SiO2和Al2O3的提取率分别达到47.52%和82.97%。
高炉瓦斯灰氯化焙烧脱除有害元素及回收铁试验
邓永春, 贾素奇, 吴胜利, 姜银举
2015, 36(6): 51-5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5.06.010
摘要:
包钢高炉瓦斯灰由于受白云鄂博铁矿石成分复杂性的影响,其含铁量低、有害元素碱金属氧化物K2O、Na2O和Pb、Zn氧化物含量高。通过利用瓦斯灰中的碳、或在瓦斯灰中配入氯化钙,采用还原-蒸发-磁选、氯化-挥发的方法,使其中的钾、钠、铅和锌氧化物转变为易蒸发的单质或转化为易挥发的氯化物,从而达到与瓦斯灰分离的目的。还原-蒸发-磁选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 000℃,反应时间为2 h时,Na、Pb、Zn的去除率可达到94.21%、98.53%、91.98%,而K不能通过碳还原去除;以950℃、反应2.0 h的还原-蒸发产物为原料进行磁选,当磁选电流为0.6 A时,铁的回收率达90.24%。氯化-挥发试验结果表明:当温度为1 000℃时,Pb、Zn的去除率分别为99.62%、85.56%;Na、K的去除受温度影响不大,在试验条件下,均可达到98%以上,K的去除是通过氯化反应进行的,而Na的去除是碳的还原和氯化反应同时进行的结果,但氯化反应更易发生。
高炉喷吹重力除尘灰研究
李燕江, 吕庆, 卢建光, 刘小杰, 黄宏虎, 王岩
2015, 36(6): 57-6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5.06.011
摘要:
分析了邯宝钢铁有限公司高炉重力除尘灰的着火点、可磨性、喷流性等性能,利用煤粉燃烧炉研究助燃剂对除尘灰燃烧率的影响,采用煤岩学岩相测试技术分析除尘灰中未燃煤粉和焦炭存在的不同结构形态,确定了邯宝高炉除尘灰中含碳物质的来源。结果表明,邯宝高炉除尘灰中的碳元素含量比较高,且其可磨性、喷流性能优于喷吹煤粉。高炉重力除尘灰中焦炭的显微组成包括块状结构、片状结构、流动结构、粒状镶嵌结构和类丝碳;未燃煤粉的显微组成包括有机残碳颗粒、微变原煤颗粒、气孔原煤颗粒。结合喷吹高炉重力除尘灰经济效益的分析,得出邯宝高炉可以进行重力除尘灰的喷吹应用。
微波碳热还原转炉钢渣脱磷研究
艾立群, 张彦龙, 朱祎姮
2015, 36(6): 63-6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5.06.012
摘要:
在氮气保护气氛下,利用微波加热对转炉钢渣进行碳热还原试验,研究了还原温度、碳当量、粒度、还原时间对磷在渣、铁、气相中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碳热还原钢渣可得到致密的Fe-C-Mn-P铁珠。随着还原温度、碳当量的提高和还原时间的延长,进入铁中和气相的磷增多,残渣的磷减少。随着钢渣粒度的减小,进入铁中的磷增多,残渣和气相的磷减少。还原后残渣的XRD和SEM分析显示无磷存在。为转炉钢渣的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综述与专论
钒微合金化对高锰TWIP钢热加工行为的影响
Llanos L, Pereda B, Rodriguez-Ibabe J M, Lopez B
2015, 36(6): 68-73,9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5.06.013
摘要:
重点研究钒微合金化高锰(20%~30%)TWIP钢的静态软化和应变诱导析出行为,考察了不同钒含量(0.1%、0.2%)和碳含量(0.2%、0.6%、1%)的影响,目标是确定钒在热轧后还能有进一步析出强化作用的条件(如:成分、热加工参数)。在700~1100℃温度范围内进行了双道次扭转试验,还对卷取进行了模拟(从700℃到550℃)。采用先进的分析方法,如通过EBSD来确定晶粒尺寸和再结晶分数,采用TEM来分析析出物。结果表明,在热加工温度范围内,钒的析出相对迟缓,而且只在20%Mn-0.6%C-0.2%V或30%Mn-1%C-0.1%V的成分条件下发生。将碳含量降低到0.2%时,只在650℃和700℃模拟卷取后才能观察到析出物。另外,在有应变诱导析出发生的情况下,回复、再结晶和应变诱导析出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影响。静态再结晶被明显推迟,导致回复对软化动力学具有重要影响。
钢铁冶金与材料
钛化物对中钛高炉渣流动性能的影响
赵国鸿, 张淑会, 兰臣臣
2015, 36(6): 74-78.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5.06.014
摘要:
采用多功能熔体物性测定仪研究不同条件下TiO2和TiC对中钛高炉渣流动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高炉不同风口区域的含钛炉渣黏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还原性气氛条件下,中钛高炉渣的黏度-温度曲线有明显的转折点,且黏度随TiO2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炉渣熔化性温度随TiO2含量的增加而升高。中性气氛下,中钛高炉渣的黏度和熔化性温度随TiO2含量增加均降低。中钛高炉渣的黏度和熔化性温度随炉渣中TiC含量的增加急剧升高。高炉风口区域炉渣中含有的TiC和TiN含量较高,导致该区域炉渣的稳定性差。研究结果可为高炉生产制定合理的中钛高炉渣操作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TiO2/SiO2对含钒钛高炉炉料熔滴性能的影响
王福佳, 吕庆, 陈树军
2015, 36(6): 79-8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5.06.015
摘要:
利用高温熔滴炉模拟实际高炉软熔带的运行情况,探讨TiO2/SiO2对含钒钛高炉炉料的软化温度、熔化温度、最大压差等高温物理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TiO2/SiO2比值由0.17增大到0.45后,炉料的软化开始温度(T10)升高了56℃,软化终了温度(T40)升高了35℃,说明软熔带位置较低;炉料的熔化开始温度(Ts)升高了40℃,滴落温度(Td)升高了30℃;炉料的最大压差(ΔPmax)升高,炉料透气性变差;炉料熔滴的总特性值(S值)增大,熔滴性能变差。试验范围内随着TiO2/SiO2比值的增大炉料的熔滴性能变差,建议在承钢现有炉料结构条件下,应适当降低TiO2/SiO2比值。
含钒钛铁水转炉炼钢终渣成分控制研究
周海, 唐萍, 潘银虎, 侯自兵
2015, 36(6): 84-88.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5.06.016
摘要:
针对重钢含[V+Ti]0.28%的铁水在转炉冶炼过程中,由于钒、钛氧化物的作用,使其炉渣完全熔化温度较普通铁水低、引起炉衬侵蚀严重、炉龄降低的问题,开展了控制炉渣中TFe含量调整炉渣熔化性温度的相关研究。在实验室研究了不同碱度下,含一定钒、钛氧化物的炉渣TFe含量与炉渣完全熔化温度的关系,得出与普通铁水炉渣过热度相当的合适TFe含量控制范围,并对其进行工业性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当含V2O5+TiO2为4%、R=4.5的炉渣、TFe控制在21%、MgO为9%时,炉渣过热度可达与普通炉渣相当,并同时满足高效脱磷率的要求。
正火温度对34Mn2V气瓶钢冲击韧性的影响
代华云, 邓通武, 李红光, 雷秀华
2015, 36(6): 89-9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5.06.017
摘要:

研究了34Mn2V钢经不同温度正火后的力学性能,分析了不同温度正火后材料的组织变化对冲击韧性的影响。实验室及工业试验结果表明,利用适宜的亚温正火可显著提高34Mn2V钢的冲击韧性,实际生产中适当降低正火温度可使34Mn2V钢具有良好的强韧性,满足高压气瓶技术条件的要求。

帘线钢精炼工艺技术研究
曾建华, 陈永, 王新华, 姜敏, 杨森祥, 张敏, 潘红
2015, 36(6): 94-10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5.06.018
摘要:
针对高品质帘线钢对钢中夹杂物组分及钢液洁净度的严格要求,系统地开展了钢包顶渣组成和精炼工艺流程的研究。理论研究结果和生产实践表明,精炼过程将钢包顶渣二元碱度(CaO/SiO2)控制在1.0左右,渣中Al2O3含量控制在6%~8%,可以将夹杂物基本控制在低熔点塑性区域;与DeS-LD-LF-Ar-CC工艺相比,采用DeS-LD-LF-RH-CC生产工艺可以在实现夹杂物塑性化转变的同时进一步降低钢中T[O]、[N],提高钢液洁净度。所生产的帘线钢吨钢断丝率平均为0.47次/t,疲劳寿命在2万次以上。
内置隔板流化床气固两相流动数值模拟
潘刚, 范勇, 彭迎彬, 武文斐
2015, 36(6): 101-10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5.06.019
摘要:
基于EMMS模型、耦合双流体模型对内置隔板流化床内气固两相流动规律进行研究,包含流化床内气固两相的速度分布规律、固相颗粒体积分数分布规律、粒径对固相颗粒体积分数分布的影响规律等内容。结果表明:流化床内存在固体颗粒的返混现象,多个隔板的存在增强流化床内的返混现象;局部固相颗粒体积分数较高,表明固体颗粒发生了团聚现象;固相颗粒体积分数呈现出“上稀下浓”和,“核稀边密”的分布规律,且在高度方向的变化规律呈现出“S”曲线;随着颗粒粒径的减小,被气体携带进入高度h=0.1~0.4 m区域的固体颗粒增多。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理解内置隔板流化床内磁化焙烧过程中气固两相流动规律提供理论指导。
白云鄂博巴润矿配碳还原动力学研究
师旭超, 赵增武, 金永丽
2015, 36(6): 108-11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5.06.020
摘要:
以白云鄂博巴润矿为原料,在1 323~1 573 K下,通过热重质谱联用技术研究巴润矿的配碳还原过程以及还原动力学,对比不同矿物在还原过程中以碳的气化反应为限制环节所得到的活化能。研究结果表明,白云鄂博巴润矿配碳还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同时对应三个温度区间。根据Arrhenius方程计算出的以碳气化反应和气相扩散为限制环节的活化能分别为96.8、76.5 kJ/mol,在本研究条件下的配碳还原由碳的气化反应控制。对比Fruehan、Donskoi等研究学者所得到的结论,白云鄂博巴润矿在以碳的气化反应为限制环节时所计算的活化能偏低。
100t复吹转炉终点温度控制对脱磷的影响
阿不力克木·亚森, 罗开敏, 李晶, 姚永宽, 胡道峰, 李翔
2015, 36(6): 113-11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5.06.021
摘要:
针对转炉高温脱磷困难的问题,根据某厂100 t转炉脱磷试验,研究了转炉终点温度控制对脱磷的影响及高温条件下增强转炉脱磷能力的措施。结果表明:随着出钢温度的升高,转炉渣-金磷分配比降低,炉渣脱磷能力变差,钢液磷含量增加。低温是转炉深脱磷的重要条件,出钢温度低于1 620℃时,即使碱度控制在3.0左右,也能实现磷含量低于0.01%出钢。通过提高炉渣碱度,增强炉渣固磷能力;降低渣中P2O5含量,增大炉渣磷容量;或增加炉渣FeO增强熔池氧化性和炉渣脱磷能力,均可显著降低高温对脱磷的不利影响,为出钢温度要求较高的低磷钢生产工艺参数控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镜铁矿磁化焙烧前后矿物组成与嵌布结构变化分析
丁春江, 陈铁军, 黄献宝, 马浩, 苏涛, 屈万刚
2015, 36(6): 117-12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5.06.022
摘要:
镜铁矿因为矿物组成复杂、嵌布粒度细微,是一种难选矿,因此对其细粒粉矿,采用回转窑进行磁化焙烧—磁选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原矿焙烧效果良好,在细磨至-0.074 mm占85%,磁选强度为144 k A/m的工艺条件下,磁选精矿的铁品位仅为55.22%,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磁铁矿未充分单体解离,影响精矿铁品位。通过分析焙烧过程中含铁矿物的物相及其微观结构,表明原矿经过磁化焙烧,菱铁矿、褐铁矿及其大多镜铁矿已经转变成磁铁矿,部分磁铁矿解离发育完全,颗粒疏松多孔。但大多数磁铁矿的矿石结构沿袭原矿中的镜铁矿,嵌布特征与嵌布粒度未发生明显变化,磁铁矿的矿石构造仍旧以粗粒条带状,稠密集与稀疏侵染状为主,并呈“不等粒”形式嵌布于脉石矿物之中,部分磁铁矿嵌布粒度较细,影响后续磨矿解离。
冶炼含铝钢中包水口堵塞原因分析及改进
段永卿, 陈晓辉, 王月聪
2015, 36(6): 123-12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5.06.023
摘要:
基于中包水口堵塞物的荧光扫描结果,分析冶炼含铝钢的生产过程数据,从精炼过程脱氧程度、精炼后期钙处理效果、精炼处理时间以及连铸二次氧化程度,阐述引起中包水口堵塞的原因。分析结果显示:Al2O3、CaO·6Al2O3、CaO·2Al2O3和MgO-Al2O3是堵塞中包水口的主要物质,精炼渣系控制不当、钙处理不充分是引起水口堵塞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原因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使中包水口堵塞发生几率由8%降低到3%以下。
100t钢包底吹氩混匀时间与卷渣水模拟
赵青松, 秦哲, 张明博, 乔智, 仇圣桃, 赖朝彬
2015, 36(6): 128-13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5.06.024
摘要:
基于相似原理,按照1∶4对某钢厂100 t底吹氩钢包建立水模型,研究不同底吹位置、吹氩流量对混匀时间和卷渣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单喷嘴底吹氩,喷嘴位于钢包底部中心0.5R(钢包半径)至0.65R位置时的混匀时间较短;双喷嘴距钢包底部中心0.5R,夹角为180°时的混匀时间较短;相同流量下,单吹混匀时间稍低于双吹;为减轻包壁的侵蚀,喷嘴距包底中心距离最好小于0.65R。在试验条件下得出的最佳吹氩流量是426 L/min,单吹临界卷渣流量为142 L/min,双吹临界卷渣流量为213 L/min,有利于渣钢界面反应的流量应大于284 L/min。
针对ML08Al小方坯表面质量问题的保护渣性能优化
孙立根, 樊赛, 朱立光, 张奇, 韩毅华
2015, 36(6): 134-14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5.06.025
摘要:
某钢厂生产的ML08Al小方坯铸坯表面缺陷主要表现为角部钩状振痕和表面凹陷。现行保护渣成分和理化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渣中Fe2O3含量较高,导致保护渣保温能力下降、液渣层减薄;保护渣熔点较高,且出现分熔现象,影响了熔渣熔化的均匀性,易结渣圈;保护渣不易结晶,恶化了ML08Al钢初始凝固时的均匀传热。针对铸坯出现的表面质量问题,明确了保护渣理化性能优化方向和思路,并结合结晶器内钢水凝固热力耦合模型的分析结果,提出适宜的保护渣熔点、黏度、熔速及碱度。实际生产表明,使用优化后的保护渣,铸坯表面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微量Ce对65Mn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杨佳林, 姜名贞, 崔子龙, 王社斌
2015, 36(6): 141-14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5.06.026
摘要:
用真空感应炉制备不同微量Ce的65Mn钢样;用成分、OM、SEM、EDS、XRD和力学性能等试验数据,研究微量Ce对钢材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微量Ce的增加,钢液洁净度提高;钢中长条状Mn S变为2μm以下的椭球形或类球形MnS+Ce3S4夹杂物,11μm的氧化类夹杂物由不规则状变为2μm以下的类球形氧化物+Ce2O2S+Ce2O3夹杂物;晶粒尺寸(珠光体)由21.65μm减小到13.74μm,珠光体片间距由264 nm减小至116.77 nm;钢材力学性能亦随Ce的增加而成正比的提高。当Ce含量为0.004 6%时,钢材的Rp0.2RmAαk值分别达到714.38 MPa、864.70 MPa、22.75%和37 J。
钒钛专利
钒钛专利
2015, 36(6): 150-15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