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8年  第39卷  第1期

钒钛分离与提取
高铬钒渣空白焙烧超声波辅助浸出钒铬试验研究
温婧, 姜涛, 刘佳怡, 薛向欣
2018, 39(1): 1-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01
摘要:
以高铬钒渣无盐空白焙烧获得的焙烧熟料为原料, 通过超声波辅助浸出研究其中钒与铬的浸出行为, 并得出较优的工艺参数组合。具体研究了超声功率、浸出介质浓度、液固比、浸出温度和浸出时间对钒铬浸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超声功率为560 W, 浸出介质浓度为10%, 液固比为7, 浸出温度为60℃和浸出时间为20 min时, 钒浸出率达到最大值, 同时, 铬浸出率最小, 实现了钒的高效提取与钒铬分离。对钒浸出率来说, 超声波功率对钒浸出率影响最大, 其次是液固比, 酸浓度和浸出时间, 浸出温度对钒浸出率影响最小。对铬浸出率来说, 空白焙烧超声波辅助浸出下铬浸出率均小于1%, 超声波功率对钒浸出率影响最小, 而酸浓度对铬浸出率影响最大。
X射线衍射半定量法测定钒渣的钙化过程
王明华, 刘镇珲, 赵辉, 刘岩, 娄太平, 孙朝晖, 唐红建, 景涵
2018, 39(1): 6-1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02
摘要:
钙化焙烧钒渣工艺在中国目前还处在工业化试验阶段, 钒渣中钒的回收率仅为69.7%, 不清楚是钙化过程或是浸取过程导致回收率低。为此, 采用X射线衍射半定量法对影响钙化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钒渣的钙化率随CaO和V2O5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太高的温度产生了Fe[Ⅲ]V[Ⅴ]O4, 从而降低了产物中钒酸钙的含量。产物中最高的钒酸钙含量达到100%, 其使用的原料中CaO含量为50%, V2O5含量为25%, Cr2O3、SiO2和Fe2O3含量之和为25%, 是在790℃的温度下反应8 h得到的。SEM面扫结果表明, 表面光滑的块状钒酸钙与铬酸钙、铬酸铁、钒酸铁、氧化铁和硅酸盐相混合。目前低的钒回收率是由于浸出率低而不是钙化率所致。X射线衍射半定量法对钙化率的研究为生产提供了新的认识。
钒渣矿物学特征研究
王玲, 崔兆纯, 张羽熙, 李存国, 白王敏, 李志伟, 贺鹏
2018, 39(1): 13-1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03
摘要:
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光学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电镜及能谱等对钒渣的矿物组成、化学成分、有价元素赋存与分布及钒渣矿物结构与构造等进行了研究, 目的是为钒渣的高效清洁回收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钒渣矿物组成较简单, 主要由钒铬尖晶石、铁橄榄石、辉石、金属铁以及少量石英组成;钒铬尖晶石结晶颗粒细小, 硅酸盐矿物包裹于尖晶石颗粒外, 构成粘结相;钒渣中除有价元素Fe、V和Ti外, 还含有较高的Cr和Mn元素, 其中, 元素V、Cr主要赋存于钒铬尖晶石矿物中, 而Fe、Ti和Mn元素则在尖晶石及硅酸盐矿物相中均有分布。因此, 为达到钒渣中有价元素的高效回收利用, 需同时考虑对钒铬尖晶石及硅酸盐矿物的回收利用。
钛白后处理对其亮度的影响
王海波
2018, 39(1): 18-2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04
摘要:
为了解决钛白生产中钛白亮度低且波动较大问题, 结合某企业生产现场实际情况系统地研究钛白后处理原料和工艺对其亮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钛白初品粒子平均直径处于250260 nm, 粒度分布窄、形貌接近球形和能够降低无机表面处理体系黏度的中粉分散剂均有助于提高钛白亮度, 有机处理剂类型对钛白亮度没有影响;中粉的粉碎和分散效果越好则亮度越高, 无机表面处理能提高钛白亮度约0.18, 闪干及汽粉中有机处理剂的加量对钛白亮度基本没有影响, 但有机处理剂在≥180℃温度长时间处理时, 容易发生碳化对钛白亮度产生不良影响。
CaH2低温热还原TiO2制备钛粉
邓斌
2018, 39(1): 24-3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05
摘要:
以工业钛白粉和分析纯氢化钙粉为原料, 探索一种在较低温度下热还原制备Ti粉新方法。结合反应热力学理论计算及试验验证, 对氢化钙分解条件及分解产物还原TiO2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真空条件可降低CaH2分解温度, 初始真空度2.5 Pa, 温度890.7 K, 保温1 h, CaH2分解为Ca和H2;分解后的Ca粉对TiO2的还原为逐级还原, 在温度993 K以上、还原时间3 h, TinO2n-1及CaTiO3等中间产物最终被还原为Ti;反应结束时通过蒸馏去除残余Ca可有效降低Ti粉H含量;获得的钛粉颗粒形貌为不规则块体状、中位粒径1.83μm, 成分满足行业标准YS/T 654-2007 TF-2牌号要求。
海绵钛生产中爬壁钛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盛卓
2018, 39(1): 31-34.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06
摘要:
首先对Kroll法海绵钛生产过程中爬壁钛的微观结构特点展开研究, 进而分析爬壁钛在反应器壁处的生长过程及生成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 爬壁钛的生成无法避免, 其生成量受MgCl2排放前后反应界面在纵向高度的变化、液镁沿反应器壁的上爬高度及反应容器内气相TiCl4量影响。
钒钛材料与应用
钒电解液V(Ⅲ)离子结构与电化学活性关系探讨
徐杰, 范川林, 杨海涛, 朱庆山
2018, 39(1): 35-3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07
摘要:
全钒液流电池 (VRFB) 因其固有安全性和超长服役寿命, 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大规模电化学储能技术之一。VRFB负极电解液在充放电过程中主要发生V (Ⅲ)↔V (Ⅱ) 离子氧化/还原反应, 因V (Ⅲ) 离子还原的标准电极电位为-0.25 V (vs.NHE), 充电过程易于发生析氢副反应而严重影响VRFB性能, 负极电解液的活性和析氢行为与V (Ⅲ) 离子结构密切相关。基于Gaussian量子化学计算平台, 采用MP2理论方法和LANL2DZ基组对不同构型V (Ⅲ) 离子进行结构优化, 分析其反应活性, 并结合电解液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 发现新制备电解液中的V (Ⅲ) 离子因存在一定程度聚合而表现出较差的电化学活性, 经过5次充放电循环后, 钒离子聚合程度减小, 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活性, 析氢副反应也得到抑制, 充放电活化的电解液室温存放40天后活性又出现明显下降, 表明VRFB负极电解液中V (Ⅲ) 离子水解聚合是自发性的。
深海金属氢致应力腐蚀断裂韧性计算方法研究
席强, 郑百林, 贺鹏飞, 杨彪, 李艳青
2018, 39(1): 40-4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08
摘要:
针对钛合金在深海环境下的氢致应力腐蚀开裂问题, 通过应力诱导扩散方法计算氢在金属中的扩散, 将氢降低金属表面能机理引入到氢致开裂过程, 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结合Python二次开发实现对裂纹尖端材料脆化与裂纹扩展循环作用过程的模拟。经过既有文献试验标定, 计算误差为11%, 证明在每个裂纹开展循环起始时在裂纹尖端更新临界断裂表面能的方法有效, 具有可行性。结果表明, 氢会在裂纹尖端应力水平较高区域富集, 而环境压力会加剧这一过程, 某牌号钛合金在5 000 m和10 000 m海深的HISCC断裂韧性分别降低至室内条件下的31.16%和22.28%。
TC4合金热浸镀铝干滑动磨损性能的研究
陈伟, 王浩浩, 郭孟蕾, 姜伟, 王树奇
2018, 39(1): 46-5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09
摘要:
选取TC4合金进行热浸镀铝及高温退火处理, 采用SEM、XRD、EDS等微观分析手段表征了镀层形貌、物相和成分, 采用销-盘式高速磨损机研究了TC4合金镀层和基体在不同速度和载荷下的干滑动磨损行为, 并探讨其磨损机制。结果表明:扩散层以TiAl3为主相, 与基体结合良好, 表面平整均匀。在同一载荷下, 速度0.54 m/s时, TC4合金镀层的磨损率都要低于基体, 耐磨性好。镀层和基体的磨损率均呈现出较为相似的变化趋势。0.50.75m/s时, 磨损率先降低, 之后磨损率迅速上升, 2.68 m/s时达到顶值, 2.684 m/s时磨损率再次降低。0.75 m/s时主要为粘着磨损、磨粒磨损;2.68 m/s时为剥层磨损;4 m/s时以氧化轻微磨损为主。
Mg3N2与TiCl4反应制备氮化钛工艺研究
朱福兴
2018, 39(1): 51-55,5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10
摘要:
采用XRD、SEM、正交试验等手段对Mg3N2与TiCl4反应制备氮化钛工艺及产品收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iN可通过TiCl4与Mg3N2反应制备获得, 其产品形貌不规则, 且粒径大小不一, 反应则按进行;影响Ti N产品收率的因子由大到小分别为TiCl4加料速率、温度和TiCl4与Mg摩尔比, TiN产品收率最优的参数为温度600℃、TiCl4加料速率0.1 L/min和TiCl4与Mg摩尔比1, 此时产品收率可达73.7%。
钒基储氢电池合金的超声铸造工艺优化
郑欣, 杨宇玲, 刘荣海
2018, 39(1): 56-5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11
摘要:
采用不同的超声振动频率和浇注温度参数, 对V3Ti0.56Cr0.1Mo0.1钒基储氢电池合金试样进行了超声铸造, 并进行了储氢性能和电化学循环性能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与95 Hz相比, 超声振动频率55 Hz使试样的最大吸氢量增大了65%, 放电容量衰减率减小了61%;与1 830℃相比, 浇注温度1 920℃使试样的最大吸氢量增大了71%, 放电容量衰减率减小了63%。试样的储氢性能和电化学循环性能随超声振动频率和浇注温度增加而先提高后下降。V3Ti0.56Cr0.1Mo0.1钒基储氢电池合金的超声振动频率和浇注温度参数分别优选为55 Hz和1 920℃。
高温钛合金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
黄栋, 杨绍利, 马兰, 廖鑫, 朴荣勋
2018, 39(1): 60-6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12
摘要:
介绍高温钛合金发展历程和目前的应用领域, 对比国内外高温钛合金研究的现状, 以及合金化元素对高温钛合金的影响。目前600℃高温钛合金主要有美国的Ti1100、英国的IMI834、俄罗斯的BT18、BT36以及中国的Ti60、Ti600, 通过分析主要国家高温钛合金的研究发展状况, 工作温度突破600℃并能在高温下长期稳定工作, 需要克服高温抗蠕变和高温抗氧化两个关键阻碍因素。指出了今后高温钛合金的重点研究方向是制备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 采用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 加强TiAl基合金的研究。
资源环境与节能
微波对炼焦烟气中气固态低环多环芳烃处理效果影响
石焱, 赵鑫, 关威, 冯英英, 赵莹, 郝素菊
2018, 39(1): 67-71.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13
摘要:
以炼焦烟气中低环多环芳烃 (PAHs) 为研究对象, 活性炭和碳化硅作为吸波介质, 二氯甲烷和玻璃纤维对多环芳烃进行收集。采用超声波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技术, 定性、定量分析炼焦废气产生的低环多环芳烃, 分别考察了微波温度、碳化硅质量、活性炭质量和粒径等因素对低环气态、固态多环芳烃降解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活性炭和碳化硅作为吸波介质与微波共同处理低环多环芳烃均有一定的效果, 且对固态多环芳烃处理效果优于气态多环芳烃。对比两种吸波介质可得, 碳化硅对气态多环芳烃和固态多环芳烃具有更好的处理效果。
形核剂对高炉渣微晶玻璃析晶行为及动力学的影响
高洋, 贵永亮, 宋春燕, 胡宾生, 王亚文
2018, 39(1): 72-7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14
摘要:
以唐钢高炉渣为主要原料, 分别加入Cr2O3、Ti O2、Fe2O3、P2O5形核剂以及一定配比的其他成分的原料, 采用熔融的方法制备高炉渣微晶玻璃。利用差热分析仪、电子扫描显微镜来研究不同形核剂对微晶玻璃析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炉渣中添加2%Cr2O3, 8%P2O5形核剂可以实现体积析晶, 形成晶粒细小、分布均匀的微晶玻璃, 添加8%TiO2、6%Fe2O3时是表面析晶, 不能形成理想的微晶玻璃。
干熄焦除尘灰作还原剂直接还原低品位褐铁矿机理分析
陈伟鹏, 王强, 冯志明, 陈晓丹, 赵增武, 武文斐, 李保卫
2018, 39(1): 78-8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15
摘要:
以干熄焦除尘灰为新型还原剂, 在温度201 100℃, 通过热分析仪揭示其与低品位褐铁矿粉末在不同配碳比下升温过程中的反应机理。研究了不同配碳比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适当过量的碳会加速氧化还原的进行。反应体系在升温过程中进行的是固—固反应和气—固反应的二步反应机理, 并且635.2℃是碳还原作用开始温度, 而温度高于919.5℃时, 铁氧化物的还原主要是借助CO的直接还原, 并且碳的气化速度与温度关系十分敏感, 是整个还原反应的控制性环节。试验结束后对配碳比为1.2的还原产物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进行微观行貌分析, 发现还原产物铁均匀析出且渣铁相界分明。通过X射线衍射 (XRD) 进行物相检测, 发现还原产物中无铁氧化物衍射峰, 并且铁金属衍射峰明显。
化学成分对中钛高炉渣矿物组成影响的热力学分析
张淑会, 严照照, 刘小杰, 董晓旭, 吕庆, 兰臣臣
2018, 39(1): 84-91.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16
摘要:
采用FACTSage 7.0热力学软件计算了中钛高炉渣结晶过程的平衡物相组成, 分析了不同化学成分对中钛渣矿物析出过程和矿物组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中钛高炉渣冷却过程中析出的物相主要有黄长石、钙钛矿、尖晶石与透辉石。当碱度较低时 (R<0.93), 渣中不存在单独的钙钛矿相。当碱度超过1.03继续增加时, 黄长石含量增加, 尖晶石含量降低。碱度越高越有利于钙钛矿的形成。随着TiO2含量的增加, 中钛渣中黄长石含量减少而钙钛矿含量增加;并且随着温度的降低, 钛元素逐渐富集, 最终转移到钙钛矿中。渣中MgO含量或Al2O3含量的增加, 使得中钛渣矿物析出过程的变得复杂, 且影响了钛元素的析出过程。
钢铁冶金与材料
低品位矿高炉碳消耗与铁直接还原度关系探究
严帅, 黄帮福, 刘江伟, 王伟伟, 郑景强
2018, 39(1): 92-9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17
摘要:
在高炉冶炼中, 碳量消耗决定于热量碳耗与还原反应碳耗之和, 冶炼过程中, 随着铁直接还原度rd的增加, 直接还原碳耗增加, 而且由于反应大量耗热, 使热量碳耗也要增大, 提高了生产成本。因此, 冶炼过程中总希望降低rd值, 降低碳量消耗, 减少成本。通过计算低品位矿高炉碳消耗及铁直接还原度, 得出了碳消耗、煤气利用率与铁直接还原度间的关系曲线。结合冶炼实际, 对入炉物料选择、冶炼条件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为高炉冶炼降低成本, 节约能源提供依据。
含钒铁水同时脱磷提钒成渣过程研究
陈炼
2018, 39(1): 97-102,12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18
摘要:
通过对提钒转炉过程及终点炉渣进行系列分析, 研究了提钒脱磷过程成渣过程及磷的赋存形式。研究表明:在提钒转炉生产过程可以加入石灰对铁水进行脱磷, 钒和磷的氧化与成渣过程互不影响, 但必须加强炉内搅拌能力才能保证磷的有效脱除。
多因素影响下吸附杆吸附能力研究
王育飞, 赵定国, 高茗, 王书桓
2018, 39(1): 103-11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19
摘要:
连铸过程中, 将耐材质吸附杆经塞棒插入到浸入式水口内, 吸附流经水口的夹杂物, 可提高钢水洁净度。通过高温热态试验, 分析了凹槽深度、凹槽方向和凹槽个数等多因素影响下吸附杆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不同结构吸附杆对钢液中不同尺寸级别夹杂物化学吸附作用不同, 当凹槽深度、凹槽方向、凹槽个数共同作用时, 对于<5μm、1020μm夹杂物, 凹槽个数为3个, 凹槽深度为2 mm, 凹槽平行于旋转方向, 且夹杂物位于试样中部时去除效果最佳;对于510μm、>20μm夹杂物, 凹槽个数为3个, 凹槽深度为2 mm, 凹槽平行于旋转方向, 且夹杂物位于试样边部时去除效果最佳。同一结构下, 吸附杆凹槽平行旋转方向时更有利于钢液中不同尺寸级别夹杂物的化学吸附。试验为洁净钢冶炼提供了数据支撑,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两孔水口影响结晶器内部流动状态的研究
刘毅, 张彩军, 吴哲
2018, 39(1): 111-11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20
摘要: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 研究影响连铸结晶器内部流动状态的因素。研究表明:随着拉速的增大, 窄面的冲击点位置距离液面的高度差减小, 液面的流速差减小, 流动状态趋于对称;随着浸入深度的增加, 流股冲击到窄面的冲击位置趋于对称, 液面流速下降, 液面波动减小, 因此, 适当的水口浸入深度对结晶器内流动状态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水口堵塞对结晶器流场影响严重, 随着右侧孔堵塞度增加, 水口两侧流速、出流角度、冲击窄面位置都发生不对称现象, 同时表面流速差变大致使涡流出现次数变多, 易产生卷渣, 发生凝固不均匀或结冷钢等现象, 对钢坯质量产生影响。因此, 在实际操作时应采取吹氢等措施, 减少水口堵塞的发生率。
320 mm×410 mm断面重轨钢连铸坯宏观偏析控制关键技术
陈亮, 宋波, 陈天明, 李扬洲, 李志强, 黎建全
2018, 39(1): 118-12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21
摘要:
为控制大断面生产重轨钢连铸坯碳偏析指数和中心偏析, 开展了电磁搅拌、提高轻压下总量、过热度与拉速匹配技术研究, 形成了攀钢320 mm×410 mm大方坯连铸重轨钢偏析控制关键技术。确定了该断面生产重轨钢的最佳连铸工艺参数为:结晶器电搅电流强度600 A、2.4 Hz, 凝固末端电搅电流强度330 A、7 Hz, 轻压下总压下量912 mm, 过热度控制在2035℃、拉速控制在0.700.72 m/min。生产的重轨钢连铸坯中心等轴晶率平均为41.2%, 连铸坯中心偏析≤0.5级的比例达到85%, 断面碳偏析指数控制在0.951.07, 连铸坯质量较好, 生产的钢轨质量满足标准要求。
304不锈钢圆坯凝固组织优化
吴庆瑜, 赵静, 吕俊杰, 赵紫玉
2018, 39(1): 124-12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22
摘要:
为了解决304奥氏体不锈钢连铸圆坯穿管开裂问题, 进行了化学成分优化、使用末端电磁搅拌并合理控制过热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优化钢成分, 使铸坯心部组织中的δ铁素体面积分数由原来的8.6%降低至7.2%。优化成分后使用末端电磁搅拌使铸坯心部组织中的δ铁素体面积分数降低至5.8%, 而且分布比较分散, 未使用末端电磁搅拌的铸坯心部δ铁素体呈网状。过热度为3040℃时对降低钢中δ铁素体含量有利。采取以上措施使304铸坯心部的δ铁素体含量明显降低, 穿管开裂现象明显改善。
基于CAFE法钢的成分对低碳钢凝固组织的影响
温巨文, 朱立光, 张元杰, 杨改彦, 刘毅
2018, 39(1): 130-13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23
摘要:
钢的成分是影响铸坯凝固组织的重要因素, 在钢种标准成分范围内, 基于CAFE法对低碳钢Q235成分对凝固组织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单一变化C、Si和Mn的含量, C含量的增加使得等轴晶率增加, C含量为0.22%时等轴晶率达到最大;当Si含量增加时, 等轴晶数量先增多, 之后又降低趋势;当Mn含量增加时, 组织中等轴晶数量呈下降趋势, 且Mn含量的变化对等轴晶数量的影响不大。
S355ML异形坯表面横裂纹研究
赵鹏泽, 孙彦辉, 董健, 吴保桥, 王厚昕
2018, 39(1): 136-14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24
摘要:
采用金相检测、SEM、TEM、能谱、水口流场分析等方法, 并通过对连铸坯热成像温度分析, 对S355ML异形坯表面横裂纹产生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直通型水口流场分布不合理;异形坯表面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 特别是从翼缘顶端到腹板R角处, 异形坯在矫直段处于铸坯脆性区;并且在S355ML异形坯大量析出碳氮化物破坏钢的高温热塑性, 从而使铸坯裂纹敏感性增加。通过优化二冷制度, 窄成分控制等措施, 矫直时避开铸坯第Ⅲ脆性区, 提高铸坯表面质量。
EH460钢中IAF形核及其细化晶粒行为分析
秦书洋, 刘增勋, 王硕明, 朱立光
2018, 39(1): 143-14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25
摘要:
对实验室冶炼合金元素种类、含量不同的船板钢铸态组织及其中显微夹杂物的成分、粒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钢中部分显微夹杂物可诱发IAF形核, 且在IAF长大过程中其针状尖端可穿插到其他铁素体晶粒或珠光体内, 将其拆分成多个更加细小的单元, 能够明显地细化组织;钢中诱导IAF形核的显微夹杂物成分主要为Al2O3-Ti2O3、Al2O3-Ti2O3-MnO/MnS、Al2O3-Ti2O3-MnO/MnS-Si O2类复合脱氧夹杂, 粒径在1.010μm, 其中大部分夹杂物粒径在1.06.0μm, 约占89.3%, 少部分夹杂物粒径在6.010.0μm, 约占10.7%。通过控制合金种类、含量以及加入顺序促使钢中生成大量细小、弥散的有益夹杂诱导大量IAF形核, 从而细化晶粒。
国内外C70S6胀断连杆用钢质量对比分析
邓向阳, 李健, 谢剑波, 胡德林, 王阳, 付建勋
2018, 39(1): 148-154.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26
摘要:
C70S6钢是制造胀断连杆的重要材料, 胀断技术要求材料具有高强度、低韧性、胀断脆性断裂断面塑性变形小以及切削性能优良的特点。对国外钢厂与国内三厂的连杆钢C70S6进行检测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国内钢样中锰、硫含量明显高于国外钢厂, Ni、V、Ti含量偏低;国内外钢样中显微组织都是由片层状珠光体和少量铁素体组成, 但国外钢样晶粒较小, 铁素体含量较低;国外钢样中硫化物呈弥散化分布, 形态趋于纺锤形, 复合型夹杂物比例较高, 而国内钢样中硫化物分布不均匀, 形态趋于长条形, 复合型夹杂物比例较低。
钐铁熔体雾化过程中雾化角度的数值模拟
王书桓, 崔少璞, 孙鑫, 赵定国, 方云楚, 宋春燕
2018, 39(1): 155-15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27
摘要:
为研究雾化角度对钐铁熔体雾化过程的影响, 喷嘴的结构选择紧耦合气雾化喷嘴, 运用Fluent软件对钐铁熔体雾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分析不同的喷雾角度对雾化液滴凝固前飞行距离和液滴破碎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喷雾角度增加时液滴凝固前飞行距离先减小, 在45°时达到最小, 之后又有增大趋势;当喷雾角度增加时液滴的索特平均直径 (SMD) 先减小, 在45°时索特平均直径最小, 为7.58μm, 液滴的破碎最充分, 之后又增大。综合考虑雾化效果, 当喷雾角度为45°时, 液滴的飞行距离最短为14.66 mm, 索特平均直径最小, 液滴的破碎效果也最好。
780 MPa冷轧双相钢工艺优化生产实践
李霞, 王溪刚
2018, 39(1): 160-164.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28
摘要:
为了获得冷轧双相高强钢DP780稳定优良的力学性能, 在多次生产实践中进行工艺优化, 具体包括针对C、Si、Nb、Ti、Cr等化学元素和热轧卷取温度进行调整,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拉伸性能检验设备, 分析了DP780的热轧、冷轧金相组织和性能检验结果。结果表明, 冷轧双相钢DP780采用0.12%C、0.39%Si及0.25%0.60% (Nb+Cr) 的化学成分合理匹配和低于660℃的卷取温度, 可以获得理想的组织比例和力学性能指标, 屈强比和强塑积也能达到最佳值, 最大强塑积达到18 318 MPa·%。
基于有限元的16号工字钢轧制过程分析及孔型优化
唐锐, 张政, 谢永春
2018, 39(1): 165-168.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1.029
摘要:
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某企业共轭孔型系统轧制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 发现了轧制过程中轧件弯曲、扭转等问题, 通过量化分析和变形分析找出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并在考虑轧制工艺即中辊共用的前提下进行了孔型参数的优化。对优化的孔型进行有限元验证, 结果表明, 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调整后的孔型可用于实际生产。
钒钛专利
钒钛专利
2018, 39(1): 169-17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