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2年  第33卷  第3期

钒钛提取
钛渣熔盐反应制备TiO2体系中水解制备偏钛酸过程研究
韩艳芳, 孙体昌, 徐承彦, 曲景奎, 齐涛, 王桂玲
2012, 33(3): 1-5.
摘要:
NaOH熔盐法用钛渣制备TiO2是一种制备二氧化钛的新方法,水解制备偏钛酸是新工艺中重要的环节之一。试验考察了钛液的浓度、F值及水解时间等影响偏钛酸粒度及转化率的因素。结果表明,钛液水解率在开始的30 min左右均较低,50 min以后迅速提高,100 min以后水解率随时间变化趋于平缓。温度越高,F值越低,钛液浓度越低,水解反应进行得越快,且最终转化率较高。水解产物偏钛酸粒度开始随水解反应时间增加而增大,3 h后偏钛酸的粒度随时间增加略有波动,偏钛酸的粒径随钛液浓度及F值增大而减小,随钛液稳定度提高而减小。试验确定的偏钛酸制备工艺条件如下:TiO2浓度200 g/L左右,F值1.8~1.9,微沸状态下水解,水解时间4 h。
钒渣冷却方式对钒尖晶石颗粒大小及钠化焙烧效果的影响
付自碧, 尹丹凤, 张新霞
2012, 33(3): 6-10.
摘要:
对三种不同冷却方式得到的水冷钒渣、风冷钒渣和缓冷钒渣的物相结构、钒尖晶石颗粒大小进行了分析,考察了氮气气氛下1 000℃保温时间对钒尖晶石颗粒大小的影响,并对水冷钒渣、风冷钒渣和缓冷钒渣在相同条件下的钠化焙烧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缓冷和1 000℃保温有利于钒尖晶石颗粒长大;-0.125 mm钒渣在不添加提钒尾渣焙烧时,不同粒度范围的水冷钒渣焙烧钒转化率比同粒度范围的缓冷钒渣低1~2个百分点;-0.125 mm钒渣添加提钒尾渣焙烧时,水冷钒渣焙烧钒转化率比缓冷钒渣低0.56个百分点。
提高酸性铵盐沉钒质量的探讨
陈自清
2012, 33(3): 11-15.
摘要:
针对酸性铵盐沉钒生产过程,优化了工艺参数和控制手段,为生产高品位的V2O3提供优质的原料。主要讨论了含钒浸出液浓度、铵盐加入量、沉钒温度、反应时间、pH值、搅拌条件及板框压滤过程中洗涤条件等因素对酸性铵盐沉钒法制备的多聚钒酸铵(APV)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含钒浸出液钒浓度为25~35 g/L,采用两次加酸工艺,沉淀终点温度95℃,沉淀反应时间约35 min,APV滤饼洗涤时间20 min,洗涤水温度在75℃左右,压榨吹风时间80 min,风压≥0.5 MPa,滤饼厚度≤25 mm等工艺条件下,可降低沉淀产物多聚钒酸铵的杂质含量,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综合利用
石煤浸出液萃取提钒废水的循环利用研究
黄瀚, 曾伦生, 梁焕龙, 罗思强, 雷伟明
2012, 33(3): 16-19.
摘要:
以广西某地区的石煤为原料,采用直接酸浸—溶剂萃取的提钒工艺,对石煤浸出液萃取提钒废水进行循环利用试验。考察废水循环使用过程浸出液杂质Si、Fe、Al等的富集情况以及对工艺指标、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萃余液的循环使用对钒浸出率不产生明显影响;杂质Si不会在循环过程累积,杂质Fe、Al在循环过程中会累积到一定程度然后趋于稳定,不影响继续循环使用;萃余液的循环使用对五氧化二钒产品的质量也无太大影响,均能稳定产出符合GB3238-1987(V2O5-98)的产品。
酸性铵盐沉钒废水循环利用途径探讨
王英
2012, 33(3): 20-23.
摘要:
根据酸性铵盐沉钒废水的特性,提出其在沉淀设备冲淋、尾渣洗涤和熟料浸出三个方面进行循环利用的途径,并开展相关试验。结果表明:APV在pH值为2.5~3.5的水溶液中溶解的V浓度低于0.15 g/L,利用酸性铵盐沉钒废水作沉淀设备冲淋水能有效解决APV返溶问题,从而减少钒损失。当洗涤温度大于90℃,液固比超过2.5,洗涤时间达到45 min以上,洗涤次数超过3次时,使用酸性铵盐沉钒废水洗涤尾渣的效果优于生产水。用沉钒废水浸出焙烧熟料是完全可行的,其浸出液具有除磷优势。
攀枝花某极贫钒钛磁铁矿选铁工艺探索
曾志勇
2012, 33(3): 24-27,39.
摘要:
探索了攀枝花矿区某极贫钒钛磁铁矿的破碎、球磨、磁选工艺。对破碎后全矿磨选工艺,以及破碎后预磁选抛尾、预选精矿磨选工艺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三次破碎,可将平均含铁17.79%、块度500~30 mm的原矿,破碎到25 mm以下;破碎后物料全部磨选或经预磁选抛尾后磨选,可获得含铁56%以上的铁精矿;预磁选可将入磨选品位提高到19.57%、物料量降低33.54%。
气淬渣滴冷却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卢宏伟, 李俊国, 张玉柱
2012, 33(3): 28-33.
摘要:
液态钢渣气淬后将经历复杂的冷却凝固过程。采用Fluent软件对渣滴冷却过程动力学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数值计算结果相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渣滴冷却经历液相冷却、潜热释放和固相冷却三个阶段;在没有考虑过冷度的情况下,Fluent软件模拟出液态冷却耗时较短,而潜热释放和固相冷却耗时较长;Fluent数值模拟能更形象地展示渣滴凝固形壳过程,数值计算更能准确地计算液相冷却、潜热释放和固相冷却等各阶段所消耗的时间;综合来看,Fluent数值模拟和数值计算两种方法均可准确预测出渣滴由1 723 K冷却至1 073 K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液态钢渣气淬工艺提供理论基础。
钢铁工艺
转炉出钢过程中涡流卷渣的数值模拟研究
王建强, 李俊国, 韩志杰
2012, 33(3): 34-39.
摘要:
为了提高转炉出钢挡渣效率,改善钢水质量,需要研发出更高效低耗的新型挡渣方法。利用CFD流体模拟软件Fluent6.3,通过基于压力的分离隐式求解器,采用k-ε双方程模拟出炉内钢液不同初始液位下静态出钢过程。通过对出钢过程的流场分析,从数学模拟的角度阐述了初始液位不同高度下的漩涡形成时间、漩涡的运动轨迹、出钢过程转炉内钢液的运动特征,针对涡流引起卷渣现象的研究,为今后研制新型挡渣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板坯结晶器内钢/渣界面流态的水模拟
舒志浩, 侯泽旺
2012, 33(3): 40-45.
摘要:
通过在全比例水模型上进行模拟,研究了结晶器宽度、拉坯速度、浸入式水口结构及水口浸入深度等工艺参数对板坯结晶器内钢/渣界面波动和界面最大流速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增大结晶器宽度或拉坯速度,结晶器内钢/渣界面波动和界面最大流速都将增大;而浸入式水口结构和水口浸入深度对钢/渣界面波动和界面最大流速的影响较复杂,其中,15°凸型水口通用性较好。
RH熔池内弱搅拌区特性的模拟研究
薛利强, 何平
2012, 33(3): 46-52.
摘要:
以某钢铁厂170 tRH精炼装置为原型,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在不同吹气量、浸渍管内径、插入深度和真空度下的流场进行了模拟,并对熔池内弱搅拌区的分布和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大包熔池上部存在3个弱搅拌区。随着吹气量的增大,1区、3区区域迅速减小;2区先增大后减小,在100 m3/h时达到最大。增大浸渍管内径,1区、2区、3区区域减小,2区在两浸渍管中下方出现了一狭长的弱搅拌区。增大浸渍管插入深度,3个弱搅拌区增大,熔池液面处速度降低,趋于平稳。增大真空度,3个弱搅拌区略有减小。在降低弱搅拌区的几个因素中,吹气量影响最大,浸渍管内径次之,真空度最小。
方坯结晶器多锥度分析
张海辉, 刘建敏, 刘增勋, 安振亮
2012, 33(3): 53-58.
摘要:
基于坯壳应力遗传特性建立铸坯热力耦合模型,利用ANSYS对结晶器内铸坯进行铸坯传热及应力分析。依据最小气隙原则对结晶器锥度进行优化,分析了单锥度和多锥度对坯壳凝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两种锥度形式的结晶器,铸坯角部凝固行为存在明显差异,而表面中心区域基本一致。单锥度结晶器内气隙分布较广,角部热流明显降低,在偏离角部12~22 mm处存在“热点”。多锥度结晶器内气隙宽度和存在范围显著减少,“热点”消失,多锥度结晶器更符合坯壳凝固收缩规律。
钢铁材料
无取向硅钢精炼过程非金属夹杂物的行为
刘静静, 秦哲, 侯泽旺, 仇圣桃, 王建军
2012, 33(3): 59-64.
摘要:
采用SEM-EDS等分析方法,分析了KR-BOF-RH-ASP流程生产无取向硅钢精炼过程非金属夹杂物的变化,并确定了夹杂物的主要来源。试验结果表明,RH处理后夹杂物以不规则形状的Al2O3为主,中间包试样中Al2O3类夹杂物大幅减少,而含CaS、MgO-Al2O3类的复合夹杂有所增加;各工位夹杂物尺寸多集中在0.5~3μm。
CSP制无取向硅钢热轧、常化、冷轧织构的演变
蒲春雷, 李建军, 岳尔斌, 宋宁
2012, 33(3): 65-69.
摘要:
运用EBSD和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模拟CSP流程生产无取向硅钢在热轧-常化-冷轧过程中织构的演变。热轧板沿板厚方向应力场和温度场的差异导致由表至中织构锋锐度增高,织构类型存在明显变化,表层主织构为B类纤维织构,次表层为A类纤维织构,中心层为旋转立方织构{001}<110>。常化过程削弱了这种差异性,但中心层仍保留了一定强度的立方织构{001}<100>。冷轧板表层及中心层的主织构均为{112}<110>、{111}<112>,表层织构锋锐度较中心层的强。分析表明热轧、常化、冷轧织构的演变与基体初始织构、组织密切相关。表层、次表层热轧板织构经常化演化成散漫、分布较均匀的织构,中心层主要织构由{001}<-1-10>绕RD逆时针旋转45°演化至{001}<0-10>。冷轧后织构演变为以{223}<110>为主的B类织构和以{111}<112>为主的A类织构。
生产工艺及成分体系对含磷无取向硅钢磁性能的影响
张峰, 吕学钧, 马长松, 陈晓
2012, 33(3): 70-76.
摘要:
结合工业化生产的中低牌号无取向硅钢,探讨了生产工艺及成分体系对含磷无取向硅钢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磷元素具有晶粒细化作用,能够抑制热轧组织再结晶,以及减少成品晶粒尺寸,因而会对磁性能产生显著影响。无铝钢中,随着磷含量增加,消除应力退火前、后,磁感变化不大,而铁损逐渐上升;含铝钢中,无论硅含量高低,随着磷含量增加,磁感均单调、快速递减,但随着硅含量升高,磷含量对铁损的影响程度逐渐变弱。采用中间退火处理后,少量的磷含量便能有效改善磁感,而对铁损影响不大。
1.2%Si冷轧无取向电工钢铸坯高温延塑性研究
胡少东, 项利, 赖朝彬, 仇圣桃, 贾彩霞, 谢森林
2012, 33(3): 77-81.
摘要:
采用Gleeble1500应力/应变热模拟试验机对1.2% Si冷轧无取向电工钢铸坯进行了高温延塑性测试;在1 300~600℃的试验温度下,得到了试样的热塑性和强度曲线,并通过对不同温度下试样的断口形貌及脆性区夹杂物的观察,分析其在脆性温度区域的脆性断裂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2% Si冷轧无取向电工钢铸坯在1.0×10-3/s应变速率下,测试温度在1 300~600℃范围内,存在1 220℃以上的第Ⅰ脆性温度区域和780~600℃的低塑性温度区域。1.2% Si冷轧无取向电工钢780~600℃时塑性降低的原因:一方面是动态再结晶困难;另一方面是铁素体低温区域发生的氮化物(AlN)及硅铝酸盐的析出产生的晶界脆化。
50W1300无取向硅钢的显微组织和织构演变
贾彩霞, 项利, 唐广波, 仇圣桃, 赵鸿金
2012, 33(3): 82-87.
摘要:
运用金相观察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研究了实际生产条件下50W1300无取向硅钢在热连轧—冷轧—退火过程中显微组织和织构的演变。结果表明,在热塑性加工过程中,热轧板表层均为等轴晶,芯部为变形压扁组织。经冷轧后,热轧组织转变为扁平的带状组织,芯部呈现纤维组织特征。退火组织为晶界清晰且较规整的等轴铁素体晶粒。沿厚度方向,热轧板织构类型不同。冷轧板织构类型基本不变,主要为α织构、γ织构和旋转立方织构{100}<110>;在板厚1/4处,α织构和旋转立方织构强度达到最高,γ织构显著减弱。退火板中γ织构强度有所降低。
锯片用65Mn钢热变形特性研究
陈连生, 柳松, 宋进英, 田亚强
2012, 33(3): 88-92.
摘要: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通过热压缩方法研究了锯片用65Mn钢的热变形特性。结果表明:65Mn钢在给定的试验条件下,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和变形温度的降低其变形抗力显著增加,同时峰值应变也增大。最后建立了65Mn钢的变形抗力数学模型,通过回归分析表明此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
20G钢非金属夹杂物的行为研究
高菊, 李利杰
2012, 33(3): 93-97.
摘要:
针对某钢厂在生产20G钢初期,存在表面裂纹,低倍检验不合格的问题,对其生产过程中非金属夹杂物类型、数量、来源、尺寸及分布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正常铸坯中显微夹杂物平均总体积率0.149%,连浇坯中显微夹杂物平均总体积率为0.184%;正常坯中大型夹杂物平均含量为1.81 mg/kg,连浇坯中含量为3.31 mg/kg,其夹杂物主要来源于结晶器液面保护渣,其次中包覆盖剂和钢包渣卷入也是钢水污染的一个原因。
综述
新型钒材料研究进展
王中行, 郑诗礼, 杜浩, 王少娜, 张懿
2012, 33(3): 98-106.
摘要:
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金属资源,钒及其化合物被广泛用于冶金、航空航天、化工等领域。近年来,随着资源、能源及环境压力的逐步增大,储能及环境领域中新型钒材料研究越发活跃,一大批具备高性能的钒系电极材料、钒颜料、钒系催化剂涌现出来,然而,钒材料的高成本成为其最终实现工业化的一大障碍。纳米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使低成本制备高性能新型钒系复合材料成为可能,使新型钒材料在具备高性能的同时自身对环境友好,制备及使用成本大幅下降,使钒材料应用领域得以极大拓展,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钒钛专利
钒钛专利
2012, 33(3): 107-10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