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6年  第37卷  第3期

钒钛分离与提取
氧化还原-盐酸浸出钛铁矿制备富钛料工艺研究
吕斌, 丁伟中, 尚兴付, 谈定生, 郭曙强
2016, 37(3): 1-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01
摘要:
采用氧化还原-盐酸常压搅拌浸出法对钛铁矿进行选择性浸出,研究了氧化还原预处理对钛铁矿粒度、结构、表面形貌的影响,并考察了不同浸出条件对钛铁矿中Fe、Ti浸出率及浸出渣中TiO2品位的影响。结果表明,钛铁矿经过氧化还原后颗粒表面粗糙程度增加,粒径有所增大。采用1 000℃氧化1 h,800℃ H2还原1 h的改性矿浸出,优化浸出条件为:液固比5:1,盐酸浓度4 mol/L,反应温度90℃,浸出时间5 h。优化条件下Fe和Ti的浸出率分别为93.89%和3.28%,最终获得TiO2品位87.51%的富钛料,同时很好地保持了原矿的粒度。
攀枝花钛铁矿磨浸耦合试验
彭坤, 袁绍军, 王小梅, 杜均, 杜长山, 梁斌
2016, 37(3): 7-14.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02
摘要:
以攀西地区钛资源为基础的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工艺,每吨钛白粉要排出6~8 t浓度为20%的废稀硫酸,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采用稀硫酸酸解工艺,可以有效回用废酸,避免废酸排放,降低生产酸耗。设计了1套稀硫酸酸解装置,采用磨浸结合的机械活化-稀酸酸解反应耦合工艺,在反应器转速70 r/min、球料比10:1、酸矿比1.5:1、硫酸浓度60%以及温度70℃优化工艺条件下,钛铁矿中钛浸出率达到80%。试验所得到的钛液浓度为130 g/L、F值为3左右,钛液稳定性 ≥ 350 mL,所得钛液符合硫酸法生产的合格钛液要求。磨浸耦合反应工艺,采用磨球机械活化钛铁矿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钛铁矿的反应速率,增强反应过程中液固传质,有效改善稀酸介质中钛铁矿的反应活性。新的稀酸酸解工艺,不仅节约酸耗、全部回用废酸,还有效减轻酸解过程酸雾排放污染,是解决硫酸法生产钛白粉环保问题的一条新的工艺路线。
攀枝花钛精矿中CaO赋存状态及对人造金红石品质的影响
叶恩东
2016, 37(3): 15-18,2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03
摘要:
采用XRD、扫描电镜对攀枝花钛精矿、攀枝花钛精矿制备人造金红石进行深度剖析,得出CaO在攀枝花钛精矿中主要与SiO2、MgO、FeO、TiO2等物质固溶于钛铁矿伴生相硅酸盐中。在生产人造金红石工艺中通过高温强氧化还原改性,盐酸浸出等方法均不能有效打破其结构,导致CaO在人造金红石产品中富集,影响产品质量。提出通过深度解粒,调整钛精矿选别工艺参数,可有效降低钛精矿中CaO含量,生产出高品质的人造金红石。也可通过高梯度磁选处理富钛料去除CaO杂质元素,生产满足国际大型沸腾氯化炉需要的人造金红石产品。
承钢高炉块状带钒氧化物还原机理研究
刘然, 赵晓杰, 张振锋
2016, 37(3): 19-2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04
摘要:
对于以钒钛磁铁矿为主要原料的高炉,研究钒在高炉中的行为规律具有重大意义。通过理论分析和模拟试验研究,探索钒在高炉块状带的还原机理。热力学计算表明,钒和铁可以无限互溶;随着铁相的出现,钒氧化物还原的热力学条件将大大改善。经过对承钢钒钛烧结矿的XPS和XRD检测证实:承钢钒钛烧结矿中钒的价态表现为+5价,承钢烧结矿以钛磁铁矿、钛赤铁矿为主,V、Ti固溶于钛磁铁矿中。通过对V2O3纯试剂、Fe2O3和V2O3的1:1混合试剂及承钢钒钛烧结矿的还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1 000℃范围内CO不能还原V2O3纯试剂,在高炉块状带间接还原中钒的氧化物不能被还原出单质钒。
V2O5在NaCl-KCl-NaF熔盐体系中溶解度及溶解机理
武明雨, 胡凯, 徐鸣悦, 王丛, 李运刚
2016, 37(3): 24-2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05
摘要:
利用等温饱和法分别研究温度和熔盐组分对V2O5在NaCl-KCl-Na F熔盐体系中溶解度的影响。并利用热力学软件Factsage7.0对熔盐体系各组分之间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进行计算,着重结合X射线衍射对熔盐急冷试样进行分析,确定了V2O5的溶解机理。结果表明:在该熔盐体系中V2O5优先与Na F发生反应,其溶解机理为4V2O5+6NaF=6NaVO3+2VF3+O2;V2O5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组元NaF摩尔分数的增大而增大。
钒电池用VOSO4绿色制备工艺研究
王远望, 罗海波, 彭荣华
2016, 37(3): 30-34.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06
摘要:
以高纯V2O5为原料,以H2O2还原V2O5的方法制备钒电池用VOSO4,并对制备工艺及其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得到了制备VOSO4的反应焓变和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并用制备的VOSO4作为钒电池的活性材料进行了充放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生成VOSO4的反应为放热反应,且该反应促进了V2O5的溶解。该法生产工艺简单、绿色环保,V2O5:H2O2:H2SO4的最佳摩尔比为1:1.2~1.4:2.4~2.5。制备出的VOSO4中V4+的含量占总钒量的99.66%、V5+含量仅占0.34%,具有良好的充放电性能,可以作为钒电池电解液的活性材料。
钒钛材料与应用
钛白粉铝包膜的结构特性及对水分散性的影响
张茹慧, 周大利, 蒋凤舟, 梁彩虹, 周加贝, 吕波, 杜剑桥
2016, 37(3): 35-40,4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07
摘要:
以偏铝酸钠为铝源,在不同pH值下水解沉淀得到氧化铝水合物;用XRD、SEM表征其晶型和形貌,结合水溶液中各种单体铝存在的优势区分析不同氧化铝水合物产生的水解历程。以偏铝酸钠为改性剂在不同pH值下对钛白粉进行表面包覆,研究改性后钛白粉水分散性和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空白试验在pH=4~5下沉淀得到无定形水合氧化铝,形貌为颗粒粒径为数拾纳米的团聚体;在pH=6~10下沉淀得到勃姆石型水合氧化铝,结构疏松,呈絮状;在pH>10下沉淀得到三水铝石,呈片状或棱镜形状。不同pH值下包覆的钛白粉具有不同的表面zeta电位,包覆后钛白粉其等电点均比未包覆钛白粉高。在pH=10的水溶液中,pH=4和5下包覆的钛白粉水分散性和稳定性较差,而在pH=9、10、10.5下包覆的钛白粉其水分散性和稳定性比未包覆的钛白粉提高明显。
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包覆二氧化钛的工艺及机理研究
李旺, 刘勇, 鲁厚芳
2016, 37(3): 41-4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08
摘要:
使用正硅酸乙酯(TEOS)作为硅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在钛白粉表面包覆致密SiO2膜层,对包膜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用SiO2沉积量和酸溶率综合评价包覆效果,确定了最佳包覆条件。使用胺类分散剂,采用并流加料方式,打浆浓度为200 g/L,温度为60℃,催化剂氨水添加量为4%,水醇比为1:6.9时,达到最佳包覆效果。对比研究发现TEOS比硅酸钠包膜产物显示出更低的酸溶率和光催化活性,表明TEOS包覆的SiO2膜层具有更高的致密度,包膜产物耐候性更高。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确定了SiO2膜层以化学键合的方式包覆于TiO2表面。使用电导率测定方法分析了包膜过程的机理。
电流密度对TC4钛合金表面熔盐电解渗硼的影响
冯策, 唐国章, 王心悦, 王雁利, 杨海丽
2016, 37(3): 48-51.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09
摘要:
以TC4钛合金为基体进行熔盐电解渗硼,利用辉光放电光谱仪(GDOES)、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显微硬度计研究电流密度对渗硼层厚度、成分、组织、相结构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流密度在50~90 mA/cm2时,渗硼层晶粒随电流密度的增加由粗大变得细小,渗硼层厚度先增大后减小,电流密度为60 mA/cm2时渗硼层厚度最大。渗硼层不含Al,而V则易固溶于硼化物中。渗硼层主要由TiB和TiB2组成,在(111)晶面择优生长。渗硼层的显微硬度相对基体硬度提高了5倍。
Cr含量对汽车用钛合金工艺与性能的影响
王亮亮
2016, 37(3): 52-5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10
摘要:
研究了Cr含量对TC4合金显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r元素能降低TC4合金的β相转变温度,当Cr含量低于3%时,TC4合金具有双态组织,Cr含量高于3%时,TC4合金中相转变完全,α相连续地分布在β相的晶界处;不同Cr含量条件下TC4合金中均存在α相和β相,随着Cr含量增多,TC4合金中β相数量明显增加;随着Cr含量增大,TC4合金的拉伸强度和屈服强度均逐渐升高,其延伸率逐渐降低,当Cr含量为4%时,TC4合金拉伸强度和屈服强度均具有最大值,分别为1 068 MPa和1 697 MPa,其延伸率具有最小值,为9.94%。
草酸氧钒制取试验研究
万龙飞
2016, 37(3): 56-5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11
摘要:
以五氧化二钒和草酸为原料,制备了高品质草酸氧钒。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草酸配加系数对草酸氧钒溶液品质及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液固反应体系中,草酸与五氧化二钒质量配比2:1,反应温度50~60℃的条件下,可制得满足技术目标的草酸氧钒溶液。使用XRD、SEM及EDS对草酸氧钒固体进行了表征,衍射图谱与VOC2O4·5H2O基本吻合,原辅料满足草酸中Na含量小于0.01%等条件时,可制得高品质草酸氧钒。
基于神经网络算法钒钛改性高铬铸铁的热处理工艺研究
夏鲁朋, 姬姝妍
2016, 37(3): 60-6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12
摘要:
采用神经网络算法技术,以钒含量、钛含量、淬火温度、淬火冷却方式、回火温度和回火冷却方式作为输入层参数,以耐磨损性能和冲击韧性为输出层参数,可以构建出6×24×12×2四层拓扑结构的钒钛改性高铬铸铁热处理工艺优化模型。模型输出的耐磨损性能平均相对预测误差为2.8%、冲击韧性平均相对预测误差为2.5%。模型不仅具有较佳的预测能力和较高的预测精度,而且在热处理生产线上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使产线上的钒钛改性(0.8%钒+0.5%钛)高铬铸铁的平均晶粒尺寸减小32%、磨损体积减小50%、冲击韧性提高62%。
资源环境与节能
含钛高炉渣的抑菌性能研究
邹爽, 王辉, 杨和
2016, 37(3): 66-6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13
摘要:
以含钛高炉渣为原料,利用XRF、XRD、SEM、UV-Vis-DRS等分析方法对含钛高炉渣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确定了其作为光催化剂的可行性。通过抑菌环法和烧瓶振荡法研究了含钛高炉渣对白色念珠菌(ATCC10231)、大肠杆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纯含钛高炉渣对大肠杆菌(ATCC25922)无明显抑菌作用,对白色念珠菌(ATCC10231)抑菌作用表现不明显,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表现出一定抑菌性,在作用1 h时抑菌率达54.54%。
高炉渣纤维负载SiO2和TiO2光催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邢宏伟, 谷少鹏, 杨立荣, 刘志刚, 孙瑞静, 王妮楠
2016, 37(3): 70-7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14
摘要:
以高炉渣纤维(BFSF)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在BFSF表面先后负载SiO2和TiO2制备TiO2/SiO2/BFSF光催化材料,考察了SiO2负载,TiO2溶胶浸渍次数、煅烧温度和重复利用次数等对材料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利用SEM、XRD等测试方法,对所制备样品的显微形貌和相组成进行了表征。以亚甲基蓝(MB)为光降解物,评价样品的光催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BFSF表面负载SiO2可以抑制TiO2晶粒长大,增加TiO2负载量和提高样品的光催化活性。TiO2溶胶负载3次,煅烧温度为450℃时,TiO2/SiO2/BFSF光催化材料表面形成均匀密实的锐钛矿型TiO2层,样品的光催化活性最好,紫外光照180 min时,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为96.1%。TiO2/SiO2/BFSF光催化材料重复利用4次,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依然能够达到67%。
调质高炉熔渣喷吹法制备矿渣纤维的研究
李智慧, 张玉柱, 龙跃, 张良进, 杜培培, 任倩倩
2016, 37(3): 76-8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15
摘要:
采用自主设计搭建的实验平台,利用高速气流喷吹的方法,进行高炉热熔渣成纤试验,探讨熔渣成纤机理,分析影响纤维直径及性能的因素。结果表明:采用喷吹法制备矿渣纤维,熔渣经过液膜形成、凸起形成和凸起拉丝三个过程形成纤维;随气量压力的增大,纤维直径越细;调质熔渣酸度系数为1.1~1.4,温度在1 350~1 500℃制得纤维性能较好,此研究为工业扩大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钛石膏的性能研究
李亮, 侯永斌
2016, 37(3): 81-8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16
摘要:
钛石膏为硫酸法钛白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钛石膏大量堆积对环境造成污染,研究钛石膏的性能特点,对于选择合理的回收利用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对钛石膏的物相组成、脱水温度、脱水时间和凝结特点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钛石膏的主要物相为二水硫酸钙,少量物相为白云石,钛石膏脱除结晶水温度控制在200℃左右,脱除结晶水时间控制在50 min左右较适宜。添加柠檬酸作缓凝剂时,煅烧温度从120℃提高到200℃,钛石膏的凝结时间从1 800 s缩短为1 000 s,可以满足浇注成型的时间要求。
钢铁冶金与材料
钒钛矿烧结湿法脱硫工艺优化实践
袁平刚
2016, 37(3): 86-9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17
摘要:
通过分析承钢钒钛矿烧结烟气特点,针对湿法脱硫工艺流程存在的问题,采取拆除全部旁路烟道、优化脱硫各系统运行参数、开展Ca/S摩尔比研究攻关、降低除雾器故障率、提高副产物石膏品质等措施,使烧结机与脱硫系统同步运行率达到了100%,Ca/S摩尔比降低0.18,出口烟气二氧化硫平均排放达标率提高了5.5个百分点。生产实践证明: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对钒钛矿烧结烟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推广意义。
含钛高炉渣中铁沉降行为研究
田野, 陈树军, 孙艳芹, 吕庆, 郄亚娜, 刘小杰
2016, 37(3): 91-9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18
摘要:
针对承钢含钛高炉渣黏度大,渣铁分离较差,炉渣中含金属铁2%左右,给高炉渣利用带来了困难,使生铁成本升高等问题,分析了含钛高炉渣含金属铁的形成原因,研究了含钛高炉渣析铁行为,以及炉渣停留时间、温度、黏度对渣中铁沉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渣样的停留时间与渣中含铁量有着复杂的关系,停留时间在20~30min时渣样铁聚合明显,在40~80 min时随着时间的延长铁聚沉量变化不大,但位置下移且粒度变大;温度与渣中含铁量有显著关系,随着炉渣温度的升高,渣样上部含铁量明显减少,温度为1 500℃时,渣样上部含铁量由2.0%减小到0.4%;炉渣的黏度与渣中铁含量关系密切,向高炉渣中添加CaF2可降低炉渣黏度,提高渣中铁的聚沉程度,CaF2加入量为1%时可达到较好的聚沉效果。
提高包钢高炉渣碱度的试验研究
郝忠平, 郭卓团, 廉华, 席军, 马祥
2016, 37(3): 98-10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19
摘要:
对不同碱度的高炉渣黏度、软化及熔化性温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高炉渣是一种典型的"短渣"。高温(>1 400℃)熔融状态下的黏度很小,只有0.5 Pa·s左右,炉渣的流动性比较好。随着碱度的提高,炉渣黏度熔化性温度逐步提高,当碱度超过1.07后又降低。利用热力学软件factsage6.4计算平衡反应及绘制相图,从反应生成物及相图分析看,炉渣碱度可提到1.13,从而有利于降低焦比。
四孔氧枪顶吹转炉的三相流流场数值模拟
王杰杰, 陈伟
2016, 37(3): 103-10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20
摘要:
采用数值模拟软件Fluent建立了一个瞬态的三维数学模型,对100 t氧气顶吹转炉流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改变氧枪枪位和氧枪喷孔夹角,得出相应的冲击深度和冲击面积以及熔池内部速度分布。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随喷吹枪位的升高,射流形成的钢液凹坑直径变大,而冲击深度变小;随喷孔夹角的增大,射流冲击直径变大,而冲击深度减小。低枪位有利于增大熔池上层钢液流速,高枪位利于促进熔池下部钢液流动;喷孔夹角增大利于增大熔池表层高速区面积,但熔池中心底部低速区面积也随之增大。
脱磷渣中磷在CaO固相颗粒中扩散速率研究
彭军, 刘爽, 刘丽霞, 郭永, 安胜利
2016, 37(3): 108-114.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21
摘要:
转炉冶炼脱磷期间渣中含有一定量的固态CaO颗粒,为研究磷在CaO颗粒中的传递速度,在1385~1450℃,CaO饱和的CaO-SiO2-FetO-P2O5熔渣中用钼丝吊入CaO颗粒,分别保温10、20、30、60、100s,之后取出空冷,采用SEM-EDS测量非均相脱磷渣中磷在CaO颗粒和渣间的分配并计算扩散系数,研究了温度对磷在CaO固相颗粒中的扩散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下磷能够扩散进入CaO固体颗粒中,但由于CaO颗粒与渣中物质作用,磷的进一步扩散变得困难。1400℃下磷在CaO颗粒中的扩散速率常数DP为9.536×10-10m2/s;1385、1450℃时,DP分别为5.75749×10-10、7.42×10-9m2/s。在1380~1450℃,CaO-SiO2-FetO-P2O5熔渣中磷在CaO颗粒中的扩散活化能为9.638×105J/mol。
超低硫X65QS管线钢硫含量控制的生产实践
李尚兵, 张新文, 薛伟江
2016, 37(3): 115-118.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22
摘要:
介绍了永钢采用110 t电炉→LF精炼→VD精炼→连铸工艺生产超低硫X65QS管线钢硫含量控制的生产实践。各工序硫含量得到严格控制,电炉平均脱硫率16.35%。出钢过程用铝1 kg/t脱氧,同时随钢流加入石灰6 kg/t和精炼合成渣2 kg/t。LF炉采用喂铝线、复合碳化硅和铝豆对渣面扩散脱氧,造高碱度白渣对钢水深脱氧、脱硫,LF炉平均脱硫率89.2%,精炼结束后钢水平均硫含量0.000 93%。LF精炼结束到连铸工序过程平均增硫0.000 1%,最终成品硫含量平均0.000 9%。通过控制入炉料硫含量,提高LF精炼炉深脱硫能力,防止精炼后回硫等措施,生产的超低硫X65QS大圆坯硫含量符合下游客户要求,具备批量生产成品硫含量在0.002%以下的超低硫钢的能力。
连铸方坯直接轧制温度场及产品性能研究
郝晋阳, 冯光宏, 张宏亮
2016, 37(3): 119-12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23
摘要:
直接轧制连铸坯切断后直接进入粗轧,没有加热炉加热过程,导致连铸坯温度场不均匀。通过有限元法对直接轧制连铸坯进粗轧机前的温度场以及直接轧制和传统轧制第一道次形变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50 mm×150 mm连铸坯切断及之后的300 s内,连铸坯总体温度保持1 000℃以上的较高温度,可以实现直接轧制;直接轧制心部形变比传统轧制大,连铸坯心部比表面温度高,心表温差大有利于形变的渗透。进行了方坯直接轧制现场试验,验证了温度场模拟结果,同时对产品力学性能及时效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方坯直接轧制连铸坯不均匀温度场导致了连铸坯各部位对应产品的性能差异;经时效试验,产品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在20 MPa范围波动,变化的趋势不明显,断后延伸率在时效的前10天有明显升高。
高拉速下单流中间包流场优化研究
张彩军, 吕达, 乔士宾, 顾克井, 肖鹏程
2016, 37(3): 124-13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24
摘要:
用水力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对高拉速下镀锡板单流中间包流场特性进行研究。水力学模型采用脉冲响应法测定RTD曲线,分析中间包内流动模式;数值模拟应用Fluent商业软件对中间包流场和夹杂物进行模拟分析,并确定优化方案。优化方案中间包钢液平均停留时间由340.7 s增加到545.3 s,增加了60.1%;死区体积比Vd由46.0%降至13.6%,比原方案降低了70.4%;中间包内显微夹杂物和外来夹杂物的去除率大幅提高。
异步轧制对SUS430铁素体不锈钢织构和深冲性能的影响
李秋鹤, 王刚, 邢德茂, 梁爽
2016, 37(3): 131-13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25
摘要:
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和金相显微镜观察等手段,研究异步轧制工艺对SUS430铁素体不锈钢组织织构与深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异步轧制技术可以适当细化再结晶晶粒,但是晶粒大小、分布不均匀。织构分析表明,采用异步一次冷轧工艺沿着板厚方向可获得均匀、完整的γ纤维织构,但强度相对较弱,而应用异步二次冷轧,经过两次退火工艺,再结晶织构弱化,获得接近随机的取向织构。综合分析表明,异步一次轧制有利于提高材料的深冲性能。
冷轧方式对常化50W470组织织构及磁性能的影响
彭凯, 项利, 仇圣桃, 张迎晖
2016, 37(3): 137-141.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26
摘要:
利用金相显微镜和XRD衍射仪等设备研究了连续冷轧和可逆冷轧钢带对常化50W470组织织构及磁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冷轧钢带退火后的平均晶粒尺寸约为88μm,可逆冷轧钢带退火后的平均晶粒约为69μm;连续冷轧和可逆冷轧后织构都汇集在αγ取向线上;连续冷轧和可逆冷轧的冷轧和退火织构都是在α取向线上。Ø=15°偏向{001}<110>和Ø=30°偏向{112}<110>织构处的取向密度相差比较明显,而γ取向线上的取向密度相差不大;连续冷轧成品铁损为:P1.5/50=2.94 W/kg,磁感为:B5000=1.729 T;可逆冷轧成品铁损为:P1.5/50=3.04 W/kg,磁感为:B5000=1.729 T。
影响连续镀锌模拟线生产高强双相钢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因素
龚宇, M. Hua, J. Uusitalo, A. J. DeArdo
2016, 37(3): 142-15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27
摘要:
探讨如何改善镀锌或镀锌合金化钢板基层,比如在实现高强度的同时,保持高的整体成形性能(拉伸塑性)、局部成形性能(冲裁边部塑性)和良好的点焊性能。众所周知,双相钢的强度受几个因素控制,包括最终组织中的初生(未回火)马氏体量。然而,仍不完全清楚控制最终组织中马氏体量的因素,而确定这些因素是本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最终组织中测定的新生马氏体量认为等于临界退火时形成的奥氏体量减去当钢在经历从临界退火温度(IAT)冷却至460℃、在460℃等温过程中、最终冷却至室温是转变成其他各种相变产物的奥氏体量以及在室温下保留的残余奥氏体量。最新研究发现,特定钢在临界退火过程中形成的奥氏体量受到退火温度、热轧带钢(卷取温度)和冷轧(冷压下量)等退火前条件的强烈影响。研究了退火前条件和4种退火工艺的组合,确定实现这些更高强度DP钢最佳的强度-成形性能匹配所需的最佳热处理路线。研究用钢包括(i)具有良好点焊性能的低碳钢,(ii)加入Mo提高淬透性和Cr提高强度,(iii)加入V实现细晶、析出强化和抗回火软化。当所采用的工艺适当,这些钢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抗拉强度高达1 000 MPa、总伸长率达到25%,面缩率45%,扩孔率达到50%。给出并讨论了这些研究成果。
热浸镀55%Al-43.4%Zn-1.6%Si合金镀层表面锌花尺寸不均原因及腐蚀特征
宋进英, 杜国强, 王跃华, 张源, 陈连生, 田亚强, 赵定国
2016, 37(3): 151-15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28
摘要:
利用OM、SEM、EDS、XRD等研究55%Al-43.4%Zn-1.6%Si合金镀层表面锌花特征、合金元素分布规律;通过极化曲线研究镀层不同区域耐腐蚀行为,并探讨热浸镀形成过程及在腐蚀过程中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尺寸特征的锌花其金相组织均是由垂直网格状树枝晶构成,且晶臂间距大小一致;不同尺寸锌花表面成分均是由Al、Zn组成,且含微量Si元素,Al、Zn元素约为2:1;大小尺寸锌花的金属化合物层中α-{Fe,Al,Si}相数量不同是造成锌花尺寸不均的主要原因,锌花尺寸数值越小,IMC层中τ5相数量越多,凝固过程中形核点就会越多,形成的锌花尺寸就越细小;采用多点采集统计,不同尺寸特征的锌花其耐蚀性几乎相当。
棒材裂纹缺陷成因分析及整改措施研究
崔进忠, 高天佐
2016, 37(3): 158-16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3.029
摘要:
裂纹是棒材产品中常见的缺陷,引起裂纹缺陷的原因很多,采用光学显微镜、SEM扫描电镜及EDS能谱仪等实验手段,对棒材产品中裂纹缺陷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棒材产品裂纹的原因分为四种:棒材基体内存在大量非金属夹杂物、表面脱碳、带状组织和硫化物夹杂。针对上述几种原因,通过优化炼钢、连铸工艺,电磁搅拌技术和脱硫工艺等措施,大大提高了棒材的成材率。
钒钛专利
钒钛专利
2016, 37(3): 163-16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