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  第38卷  第2期

综述与专论
日本金属钛制备工艺技术研究进展
李亮, 杨保祥, 骆静利, 刘大春
2017, 38(2): 1-1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01
摘要:
综述了日本近年来在海绵钛制备、钛金属新型提取方法、钛屑回收提纯等工艺技术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日本大阪钛技术公司与东邦钛业公司在原料结构调整、海绵钛单炉产能提升、原料 (TiCl4与Mg) 纯度及海绵钛质量提升等方面的生产技术进步;目前日本使用TiO2含量为90%~92%的钛原料比例已达30%, 海绵钛单炉产能达13 t, 已建立Kroll法稳定生产制备纯度为99.999% (5N9) 的高纯金属钛生产工艺。为降低金属钛生产成本, 日本近年来还开发了钙热还原法 (OS法) 、电子中介反应与融盐电解法 (EMR/MSE法) 、预制还原法 (PRP法) 等新型钛金属提取方法, 分析其工艺流程及技术特点的同时, 对日本废钛屑回收利用制备TiCl4、采用MgCl2熔盐电解钛屑脱氧净化等新工艺进行了评述。虽然理论与试验均证明了各种新方法的工艺可行性, 但若要使其替代现用Kroll法生产工艺, 仍需在简化生成设备、提升生产效率、提升产品纯度等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
钒钛分离与提取
钒钛磁铁精矿低温综合利用新工艺
陈乾业, 张俊, 程相魁, 严定鎏, 齐渊洪
2017, 38(2): 11-1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02
摘要:
为了实现钒钛磁铁精矿的低温综合利用, 采取碳热钠化工艺降低还原和熔分温度, 考察了铁、钒、钛的富集回收情况。结果表明, 钠化剂显著改善了钒钛磁铁精矿的还原及熔分效果, 当钠化比为1.2时, 1 100℃还原60 min即可达到90%以上的金属化率, 1 250℃以上的温度下熔分后, 铁的收得率达到96%, 钒在铁水中的富集率为75%。熔分渣在无酸环境下经湿法处理后TiO2含量达到77%, 经还原熔分去除铁后品位可进一步提升。
预氧化对岩矿型钛铁矿还原行为的作用机理研究
张溅波
2017, 38(2): 16-2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03
摘要:
以攀枝花钛铁矿为试验对象, 详细研究了预氧化对岩矿型钛铁矿还原行为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 未处理的岩矿型钛铁矿的还原速率较慢, 而预氧化能够有效提高还原速率。这是因为在预氧化矿还原前期会发生Fe3+→Fe2+ (FeTiO3) 的快速转变反应。该反应会生成大量孔洞, 破坏了钛铁矿的致密结构, 有利于后续还原反应的进行。预氧化焙烧温度越高, 焙烧时间越长, 钛铁矿的还原速率越快。此外, 预氧化还会使后续还原产生的金属Fe晶粒变小, 分布变弥散。
P204萃取硫酸体系中V(Ⅳ)、Fe(Ⅲ)的分离性能研究
冯雪茹, 吕国志, 张廷安, 张莹, 赵秋月, 刘述平
2017, 38(2): 23-29,3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04
摘要:
针对传统提钒技术存在的能耗高、污染重、钒回收率低等缺点, 提出钛白废酸无焙烧加压酸浸提钒新技术, 以该工艺浸出液为研究对象, 通过组分优势区域图、正交试验以及单因素试验, 探究P204萃取硫酸体系中V (Ⅳ) 、Fe (Ⅲ) 的分离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当pH小于2时, V (Ⅳ) 在水溶液中主要以VO2+形式存在, Fe (Ⅲ) 在水溶液中主要以Fe3+形式存在;相比 (O/A) 是影响V (Ⅳ) 、Fe (Ⅲ) 萃取率的重要因素;在较优萃取条件下:有机相组成30%P204+10%TBP+60%磺化煤油, 温度T=30℃, 震荡时间8 min, 水相初始pH值为1.6, 相比 (O/A) 为3, V (Ⅳ) 的萃取率为61.16%, Fe (Ⅲ) 的萃取率为18.87%, 钒铁分离系数为6.67。
云南高钛渣流态化氯化冷态模型数值模拟
朱奎松, 刘松利, 芶淑云, 王梁
2017, 38(2): 30-3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05
摘要:
基于欧拉-双流体模型和流态化氯化临界流化速度经验公式, 结合云南高钛渣物性参数, 研究了其流态化氯化的初始流化速度下高钛渣流态化氯化特性、气泡运动对床层的扰动、气泡大小与分布板位置关系。研究结果表明:Grace方程能准确预测B类颗粒窄粒径的高钛渣流态化氯化气泡行为, Wen-Yu方程预测的初始流化速度下乳相和气泡出现时间延后;完全流化速度下, 通过上升、合并长大、破裂过程, 在分布板位置形成气泡;通过钛渣固体矢量图得出, 整个床层以气泡为分界, 气泡上升对上、下部颗粒的流动产生影响, 导致床层不均匀。
一次烧结成型制备碳氧钛可溶阳极工艺探索
周玉昌
2017, 38(2): 37-4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06
摘要:
以沥青作为添加剂, 开展了一次烧结成型制备碳氧钛可溶阳极探索试验, 研究该种可溶阳极在NaCl-KCl-TiClx熔盐体系中的电化学溶解行为。结果表明:在较优的工艺条件下, 制备的一次烧结成型可溶阳极密度为1.3~1.4 g/cm3, 摔落强度符合电解要求;一次烧结成型可溶阳极在低价钛 (NaCl-KCl-TiClx) 熔盐体系中能实现稳定电化学溶解。
三聚氰胺沉钒试验研究
蒋霖, 王俊, 付自碧
2017, 38(2): 41-4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07
摘要:
以钒渣钠化焙烧工艺得到的碱性钒净化液为原料, 分析了溶液中V、Na以及杂质Si、P的含量, 研究了三聚氰胺代替常规铵盐作为沉淀剂的酸性铵盐沉钒新工艺, 并探讨了溶液中Na含量对沉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三聚氰胺沉钒, 在沉钒剂用量n(C3H6N6) /n(TV) =0.3、pH=2.0、沉钒温度90℃及沉钒时间45 min的条件下, 沉钒率大于98%, 得到的钒沉淀物经500℃煅烧3 h, 可以获得满足标准的粉状V2O5, 且沉钒废水中V和NH4+含量极低, 简化了后续的废水处理工序。该工艺适合于n[Na]/n[V]≤5.0的溶液体系, 试验效果良好。
钒钛材料与应用
TA17钛合金热变形行为及加工图
任万波, 李军, 于辉, 王莹
2017, 38(2): 46-5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08
摘要:
为探索TA17钛合金热变形行为和变形特性, 采用Gleeble-3800热模拟机开展温度为700~1 100℃、应变速率为0.1~40 s-1、变形程度为60%的热压缩试验。基于Arrhenius模型构建TA17钛合金的本构方程, 基于动态材料模型构建TA17钛合金的热加工图 (ε=0.6), 并结合显微组织分析对热加工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热加工图预测结果与组织分析相符, 当温度低于750℃或者应变速率大于10 s-1的区域为TA17钛合金的加工失稳区域, 失稳区以外是安全加工区域, 热加工性能最佳的区域是800℃、0.1 s-1
富钛料制备H2TiO3型锂离子吸附剂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唐大海, 周加贝, 周大利, 姚歉歉, 张理元
2017, 38(2): 53-58.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09
摘要:
以熔分钛渣提纯得到的富钛料为钛源, 通过固相法合成了吸附剂前躯体β-Li2TiO3。前躯体Li2TiO3经酸洗脱出Li+后制备得到H2TiO3型锂离子吸附剂。考察了前躯体Li2TiO3的合成温度, 采用吸附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研究了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750℃时, 得到了具有良好结晶性的前驱体β-Li2TiO3。在Li+浓度为2 g/L的LiOH溶液中, 该吸附剂的Li+吸附容量为28.51 mg/g。随吸附液的碱性增强, Li+浓度升高, 吸附剂的吸附容量增大。通过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计算, 得出该吸附剂的理论最大吸附容量为45.6 mg/g。
氮掺杂纳米TiO2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
王全忠, 刘华, 刘亚丽, 郭达, 陈亚红, 杨志广
2017, 38(2): 59-6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10
摘要:
以尿素为氮源, 钛酸正丁酯为钛源,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氮掺杂纳米TiO2。通过红外光谱 (FT-IR) 、X-射线衍射 (XRD) 、紫外-可见吸收 (UV-Vis) 光谱和扫描电镜 (SEM) 等测试手段对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以甲基橙模拟有机污染物, 研究样品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 氮掺杂纳米TiO2为锐钛矿型结构, 尺寸均匀, 分散性好, 对甲基橙染料具有极好的光催化活性, 降解率达到97%左右。
多层石墨烯和Fe2O3纳米颗粒对TC11合金磨损行为的影响
温国红, 周银, 黄柯植, 张波, 曹臻, 王树奇
2017, 38(2): 64-6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11
摘要:
通过在TC11合金摩擦界面添加机械混合的多层石墨烯和Fe2O3纳米颗粒, 研究其对TC11合金磨损行为的影响, 并与未添加及只添加多层石墨烯或Fe2O3纳米颗粒时进行对比。利用XRD、SEM和EDS等微观分析手段对磨损表面的物相、形貌和成分进行检测分析, 并探讨摩擦层的形成过程及纳米材料的作用。结果表明:添加多层石墨烯或Fe2O3纳米颗粒时形成的摩擦层不能稳定存在, 无法改善TC11合金较差的耐磨性。而添加机械混合的多层石墨烯和Fe2O3纳米颗粒时, 在磨面形成同时具有良好润滑性和优异承载能力的双层摩擦层, 能有效地阻止金属间相互接触, 对基体起到保护作用, 使得TC11合金的磨损量显著下降。
无机包膜过程中铝离子的行为规律分析
杜剑桥, 钟本和
2017, 38(2): 70-74.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12
摘要:
针对钛白粉无机包膜中铝离子的沉积规律, 通过分光光度法确定了不同铝盐的沉积pH值范围, 并采用在线颗粒检测仪对铝离子沉积过程中粒子的数量及粒度进行了实时监测, 同时利用FTIR、SEM及XRD对不同沉积条件所得的固体物质进行了分析, 确定了不同酸度条件得到的沉淀物的特性, 为钛白无机包膜提供参考。
热处理制度对液压胀形钛合金管件性能的影响
王俊洲
2017, 38(2): 75-8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13
摘要:
采用三种不同的热处理制度对液压胀形Ti-Al-V-In新型钛合金薄壁管件进行了热处理, 通过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测试与对比分析, 发现:与常规退火相比, 等温退火和超声振动等温退火均能提高管件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尤其是超声振动等温退火的提高效果更为显著, 其中抗拉强度增大22%、屈服强度增大32%、断后伸长率增大18%、腐蚀电位正移146 mV、腐蚀电流密度减小71%。该管件的热处理制度优选为超声振动等温退火。超声振动等温退火时, 高温段温度、低温段温度和超声振动频率分别优选为:820℃、540℃、35 Hz。
资源环境与节能
碱度对高炉熔渣制备矿渣棉调质剂性能的影响
孙彩娇, 张玉柱, 李杰, 李俊国, 洪陆阔
2017, 38(2): 81-8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14
摘要:
针对高炉渣制备矿渣棉的调质过程, 研究碱度对高炉渣黏度和熔化性温度的影响规律。根据矿渣棉的基本成分, 在熔融高炉渣中添加适量调质剂调整其化学成分, 并加热混匀。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化学纯试剂对高炉渣进行调质时, 碱度升高使得熔渣黏度向短渣特性进一步转化, 熔化性温度升高, 不利于熔渣流动性的提高;碱度对调质高炉渣表面张力的影响不显著;制备矿渣棉适宜的碱度为1.0。
回用废水对酸浸生产清洁钒的影响
王进
2017, 38(2): 87-9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15
摘要:
针对钙化焙烧熟料硫酸浸出-铵盐沉钒生产清洁钒工艺中循环利用的回用废水pH值、悬浮物SS、Mn2+、NH4+浓度变化较大, 浸出过滤洗涤生产现场出现浸出剂沉钒、残渣沉钒等现象, 造成浸出生产不顺行, 钒收率偏低的突出问题, 以生产现场回用废水及钙化焙烧熟料为原料, 采用硫酸浸出的方法对不同的回用废水pH值、悬浮物SS、Mn2+、NH4+浓度对钙化焙烧熟料酸浸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并且将达到要求的回用废水与去离子水酸浸及过滤洗涤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回用废水pH值的增大, 酸浸残渣钒含量减小, 钒转浸率增大;随着悬浮物SS、Mn2+、NH4+浓度的增大, 酸浸残渣钒含量增大, 钒转浸率急剧下降;回用废水pH值、悬浮物SS、Mn2+、NH4+浓度分别为pH=6.5~7.5, Mn2+≤3 g/L, SS≤30 g/L, NH4+≤25 g/L时, 在与去离子水酸浸与过滤洗涤对比中, 效果相近, 酸浸残渣钒含量可降至1.2%, 钒转浸率可达到85%。试验结果为钙化焙烧熟料硫酸浸出-铵盐沉钒生产清洁钒工艺中工业化废水处理循环利用提供了酸浸回用废水工艺控制要求和数据参考。
低品位煤矸石制备莫来石的研究
杨强, 宋绍雷, 布乃敬, 甄强
2017, 38(2): 93-9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16
摘要:
以酸洗处理后的南方地区煤矸石及氧化铝为原料, 研究了不同试验条件下合成莫来石物相的影响。结果表明:1 200℃开始有棒状莫来石晶体的生成, 1 500℃以后莫来石大量生成, 温度升高到1 600℃莫来石进一步生成;改变最高温度下的保温时间, 莫来石化程度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改变煤矸石的用量, 随着煤矸石用量的增加, 物相中刚玉峰增强, 说明煤矸石用量的增加不利于莫来石的合成;改变配料中的铝硅比, 由3∶2降低到1∶1过程中, 莫来石化程度逐渐加强, 在铝硅比1∶1时物相中刚玉峰消失, 说明低品位煤矸石在较低的铝硅比下有利于莫来石的合成。
节能型加盖钢包钢水热耦合数值模拟研究
罗家志, 黄成永, 仇龙, 李英杰, 赵国光, 樊百林, 廉开发, 辛文萍
2017, 38(2): 98-10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17
摘要:
以钢厂生产用100 t钢包为研究对象, 对静置过程的耦合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运用Fluent软件对钢包静置过程的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 得到钢包加盖前后的温降变化曲线, 分析包盖对钢包温度场的影响;设置钢包静置时间分别为10 min和60 min, 分析静置过程包衬温度变化曲线。结果表明:钢包在前10 min温降比较快, 而随着静置时间的延长, 钢包温度下降的趋势变缓。钢包全程加盖技术节能效果显著, 转炉出钢温度损失平均减少15℃, 每吨钢成本降低0.8元以上。
钢铁冶金与材料
钒钛烧结矿和普通烧结矿显微力学性能对比
邓明, 王炜, 徐润生, 林文康, 张志强, 黄云
2017, 38(2): 104-111.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18
摘要:
采用维氏压痕法对钒钛烧结矿与普通烧结矿中常见矿物的显微硬度进行测定, 对比分析不同矿物的显微硬度值及压痕裂纹的萌生与扩展。研究发现, 两种烧结矿中常见矿物的显微硬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钙钛矿-钛赤铁矿-铁酸钙-交织熔蚀结构-钛磁铁矿-硅酸盐;赤铁矿-交织熔蚀结构-铁酸钙-磁铁矿-硅酸盐。总体上钒钛烧结矿的显微硬度高于普通烧结矿, 但部分矿物压痕裂纹多, 且延伸较长, 钙钛矿和钛赤铁矿断裂韧性差、易碎。烧结矿中减少板块状赤铁矿, 多发展铁酸钙和交织熔蚀结构有利于提高烧结矿的显微硬度, 改善烧结矿的质量。
不同类型烧结矿随碱度变化的矿相结构研究
刘丽娜, 韩秀丽, 刘磊
2017, 38(2): 112-11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19
摘要:
采用偏光显微镜对不同碱度不同类型烧结矿矿相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磁铁矿型及赤铁矿型烧结矿金属相为磁铁矿及赤铁矿, 而含钛型烧结矿出现钙钛矿;不同类型烧结矿黏结相均为铁酸钙、硅酸二钙及玻璃质。随碱度的增加, 不同类型烧结矿金属相含量降低, 黏结相含量增加, 且铁酸钙含量增加明显;显微结构逐渐均匀化, 磁铁矿型及赤铁矿型烧结矿由斑状结构过渡为交织熔蚀结构, 钒钛型烧结矿由钛磁铁矿及钙钛矿共同分布结构过渡为熔蚀结构。
低品位复杂矿烧结优化试验研究
丁羽川, 朱子宗, 周志强, 熊浩, 杨振兴
2017, 38(2): 116-12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20
摘要:
为研究新疆地区低品位复杂矿对烧结矿质量的影响, 利用60 kg烧结杯开展低品位复杂矿烧结配矿优化研究工作, 探讨不同碱度、不同配碳量以及不同燃料粒级配比对烧结矿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碱度在1.65~1.75时, 转鼓强度下降5个百分点, 低温还原粉化指数最低, 烧结矿的自然粉化较为严重。碱度在1.75~2.0时, 转鼓强度随着碱度上升而增强;配碳量的增加, 烧结矿强度和低温还原粉化 (RDI) 指数有所改善;而随着小于1 mm燃料粒度所占比例的增加, 烧结矿的强度和RDI+3.15指数都有变差的趋势, 小于1 mm燃料粒度比例占30%的时候, 烧结矿的质量最好。
含钒铁水增碳与增碳剂的选择
马登, 吴巍, 刘质斌, 赵斌, 王杰, 刘小亮
2017, 38(2): 121-12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21
摘要:
通过分析含钒铁水增碳的热力学, 证明了含钒铁水增碳的可行性。然后在1 500℃的增碳温度下, 将5种增碳剂加入到含钒铁液, 进行增碳试验。由试验结果可知, 5种增碳剂的增碳效果优先顺序为:低氮增碳剂、石墨、无烟煤、碳粒、焦炭, 增碳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数量级为10-4s-1。分析认为, 增碳效果的不同主要与增碳剂中硫含量和灰分含量的差别有关。综合分析表明无烟煤是含钒铁水增碳的最佳增碳剂, 在实际生产中, 吨铁加入13.2 kg无烟煤时, 增碳量为0.5%。
160MPa级建筑抗震用极低屈服点钢板的开发
陈振业, 孙力, 刘宏强, 孙晓冉, 李双江
2017, 38(2): 128-131,13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22
摘要:
选择合理成分设计及轧制工艺, 开发出满足GB/T28905—2012要求的40 mm和80 mm厚160 MPa级建筑抗震用低屈服点钢。所开发的40 mm钢板的微观组织为F+B, 晶粒度为7~7.5级, 屈服强度在157~168 MPa, 抗拉强度在291~304 MPa, 0℃下冲击功在289~311 J;所开发的80 mm钢板微观组织为F, 晶粒度为5~5.5级, 屈服强度在150~163 MPa, 抗拉强度为280~285 MPa, 0℃下冲击功在73~92 J。试制的LY160钢板具有良好的高应变低周疲劳性能和焊接性能, 为160 MPa级低屈服点钢的工业试制提供了依据。
IF钢铸坯表层显微夹杂分析
刘增勋, 胡硕, 李萌, 肖鹏程
2017, 38(2): 132-13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23
摘要:
针对IF钢铸坯表层显微夹杂的变化, 采用氧氮分析仪、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方法, 对钢中表层夹杂物的尺寸、数量、形态、分布和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铸坯表层显微夹杂在距内弧表面3~4 mm处存在明显的聚集现象, 其含量分别达到9.2个/mm2、8.8个/mm2, 而其它位置上夹杂物数量为5.1~6.8个/mm2;宽度方向上夹杂物分布具有随机性;表层显微夹杂以Al2O3-TiOx、Al2O3类夹杂为主, 尺寸多在20μm以内, 两者合计占夹杂物总量的84%。
高端抗硫管线钢非金属夹杂物研究
邓叙燕, 胡楚江, 段宝美, 李玲霞
2017, 38(2): 136-14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24
摘要:
采用扫描电镜和大样电解等检验方法对抗硫管线钢的冶炼过程试样和连铸坯中夹杂物的数量、尺寸、成分、形貌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钢液经过LF精炼后, 显微夹杂物的面积比降低了34.7%;中间包钢液的夹杂物面积比较VD出站增加了6.1%。LF进站钢液中的夹杂物主要为Al2O3夹杂物, 在LF精炼和VD真空处理过程中由于钢渣间的相互作用, 形成以CaO、MgO、Al2O3为主要组成的复合型夹杂物。钙处理后夹杂物中的CaO和Al2O3的物质的量比接近12∶7, 并与钢液发生了脱硫反应, 形成了含CaS的复合夹杂物。中间包开浇阶段铸坯中的显微夹杂物和大型夹杂物都明显高于稳定浇铸状态;在稳定浇铸状态下, 铸坯中的w(T[O])小于15×10-6, 大型夹杂物的含量小于0.2 mg/kg;大型夹杂物的主要来源是钢包引流砂、结晶器保护渣。
钢轨A类非金属夹杂的析出分析研究
李红光, 陈天明, 陈亮, 郭奠荣
2017, 38(2): 143-14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25
摘要:
通过对钢轨A类非金属夹杂进行不同深度、不同位置的取样检测, 发现钢轨A类非金属夹杂评级结果存在一定偶然性。以U75V为例进一步采用Factsage热力学数值模拟及析出热力学理论对MnS非金属夹杂的析出过程进行分析;结合连铸过程钢液冷却凝固特性及实际统计、检测结果对MnS非金属夹杂的析出进行验证, 最终得出MnS析出于钢液近乎完全凝固, 且主要由于S、Mn偏析形成微区高溶质浓度而析出。以降低钢液氧、氮含量为基础, 降低钢液硫含量、夹杂变性处理及铸坯内部质量优化可以抑制MnS非金属夹杂的析出及轧制形变。
热轧窄带65Mn钢珠光体组织与性能的窄范围控制
王跃华, 宋进英, 魏英立, 郑小平, 田亚强, 刘志兴, 孙学玉
2017, 38(2): 150-15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26
摘要:
为制定65Mn窄范围质量控制工艺参数, 利用OM、SEM、拉伸试验机及洛氏硬度仪等, 研究热轧窄带65Mn钢的终轧温度、终轧后冷速下以及卷取后冷速对珠光体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工艺参数相同的情况下, 随着终轧温度的提高、终轧后冷却速率的减缓和卷取后冷却速率的加快, 热轧窄带65Mn钢珠光体球团尺寸和片层间距不断增大、片层变厚、抗拉强度及硬度均逐渐降低, 当终轧温度大于960℃、终轧后冷却速率小于5.58℃/s及卷取后冷却速率小于0.1℃/s时, 其抗拉强度小于900 MPa。
IF钢冷轧板表面条状缺陷成因及控制
邓建军, 王睿, 郝阳, 陈霄
2017, 38(2): 156-16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27
摘要:
条状缺陷是IF钢冷轧板常见的表面缺陷之一, 针对邯钢IF钢冷轧板表面出现的条状缺陷, 分析了该类条状缺陷的成因, 并提出了合理的控制措施。通过SEM-EDS分析发现条状缺陷内部存在大量的小尺寸Al2O3颗粒, 分析其来源于铸坯中大型Al2O3夹杂物。对不同浇注阶段铸坯进行SLIME法大样电解并采用SEM-EDS分析其大型夹杂物类型, 发现在交接坯和换水口坯中存在较多的大型Al2O3夹杂物, 分析其来源为水口结瘤物。综合分析后得出此类条状缺陷成因是水口结瘤物脱落被卷入结晶器, 并在铸坯中形成大型Al2O3夹杂物, 进而在冷轧板轧制过程中形成表面条状缺陷。
带钢起皮成因分析及改进
李萌, 柴斯羽, 肖鹏程, 朱立光, 刘增勋
2017, 38(2): 161-16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2.028
摘要:
针对某厂Q195冷轧镀锌带钢起皮缺陷, 应用金相显微镜、大样电解、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对冶炼过程中各工序钢水内的大型夹杂物及显微夹杂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冷轧缺陷主要是由于钢包卷渣和钢包耐火材料剥落所致。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及调整钢包浇注料材质等措施, 基本消除了冷轧带钢表面起皮和镀锌挂渣缺陷, 提高了镀锌板表面光洁度。
钒钛专利
钒钛专利
2017, 38(2): 167-16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