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  第38卷  第3期

资料
2016年中国钛工业发展报告
贾翃, 逯福生, 郝斌
2017, 38(3): 1-7.
摘要:
钒钛分离与提取
钒钛铁精矿常压盐酸浸出分离铁钛试验研究
吴恩辉, 侯静, 李军, 黄平
2017, 38(3): 8-1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3.001
摘要:
在常压条件下, 采用盐酸浸出法对钒钛铁精矿进行选择性浸出试验, 研究了液固比、浸出温度、浸出时间和盐酸浓度对铁和二氧化钛浸出率的影响, 并对浸出渣结构、形貌、粒度及元素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盐酸浸出过程破坏了钒钛铁精矿中的磁铁矿物相, 浸出渣表面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粉化现象, 铁元素进入浸出液;而钛铁矿未被破坏, 仍以钛铁矿的形式存在酸浸渣中。最优浸出条件为:液固比为9∶1, 浸出时间为60 min, 盐酸浓度为18.6%, 浸出温度为85℃。最优条件下铁的浸出率为85.41%, 二氧化钛的浸出率为7.22%;酸浸渣的产率为27%, TiO2品位约为34%。
高浓度钠化钒液制备多钒酸铵的研究
郭继科
2017, 38(3): 13-2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3.002
摘要:
为解决高浓度钠化钒液采用酸性铵盐工艺沉淀多钒酸铵困难的问题, 以高浓度钠化钒液为研究对象, 采用滴加法沉钒工艺进行酸性铵盐沉钒。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滴加沉钒工艺, 控制反应pH为2.30、反应温度T为90℃、加铵系数K为1.0、A晶种加入量为10%时, 沉钒率达到99%以上, 多钒酸铵中TV含量为50.51%, Na2O为0.089%, S为0.074%, 煅烧后, 五氧化二钒产品质量符合YB/T5304—2011要求。此沉钒新方法可实现产能提高、能耗降低、废水处理量减少与生产成本大幅降低等效益。
二氧化钛的水热制备及其催化性能评价
蒲洪
2017, 38(3): 21-24.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3.003
摘要:
以工业钛液为原料, 利用水热法制备二氧化钛催化剂。采用SEM、FT-IR、XPS、N2吸附脱附对样品进行表征, 并对其催化性能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 试验所制二氧化钛具有较高的活性, 对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活性同P25接近;对NO的选择性还原反应随温度的升高, 降解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其中450℃下的降解率最高, 达到84.14%;其粒径分布为0.36~1.08μm, 比表面90.47 m2/g。
粗四氯化钛脂肪酸除钒试剂的选择
杜明
2017, 38(3): 25-2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3.004
摘要:
开展不同类型脂肪酸精制四氯化钛试验研究, 分析精TiCl4样品和除钒尾渣。结果表明, 饱和脂肪酸具有除钒效率较低、残渣分散性较好的特点, 且碳链长度对除钒效率影响不大;不饱和脂肪酸除钒效率远高于相同链长的饱和脂肪酸, 但是除钒泥浆黏度大、易结块;混合脂肪酸既可以保证除钒效率, 也可以使残渣具有优良的分散性。
低温氯化炉内颗粒停留时间分布研究
李冬勤
2017, 38(3): 30-3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3.005
摘要:
利用攀钢含钛高炉渣低温氯化炉冷态模型, 采用电导率法对脉冲示踪粒子进行试验研究, 分别考察了内部挡板、物料流量、表观气速等操作参数对低温氯化炉中颗粒停留时间分布 (RTD) 的影响。结果表明, 挡板纵向切割流化床相对空间, 消除短路, 有利于颗粒与流化气的充分混合, 双挡板条件下, 碳化渣颗粒在流化床内RTD更为集中 (方差σt2由0.67明显降低至0.5);加料速率由1.9 g/s减小至1.1 g/s, 物料平均停留时间延长一倍, 碳化渣反应时间增加。表观气速增大至0.15 m/s时,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碳化渣停留时间分布的集中性, 但返混强化了颗粒与气体的接触和反应, 保证了流化状态, 有利于提高碳化渣氯化效率。
砂磨次数对钛白初品质量的影响
王海波, 陈新红, 吴小平, 王斌, 罗志强
2017, 38(3): 34-3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3.006
摘要:
以钛白辊压初品为原料, 不同粒径氧化锆珠为研磨介质, 通过卧式砂磨机研究了砂磨次数对钛白初品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砂磨次数的增加, 浆料的pH和黏度基本不发生改变, 粒度D50逐渐减少, 粒度≤1μm的百分比逐渐增加, 浆料颗粒长径比缓慢减少, 球形度逐渐改善, 团聚体数量和尺寸减少, 白度L值和亮度缓慢增加。氧化锆珠粒径0.4 mm相对0.6 mm和1.8 mm能获得更好的粒度、白度L值和亮度值。
钒钛材料与应用
沉淀—胶溶法制备偏钛酸型锂离子交换剂研究
姚歉歉, 周加贝, 张理元, 杨双, 周大利
2017, 38(3): 38-44.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3.007
摘要:
报道一种制备Li2TiO3的新方法—无机沉淀胶溶法。以硫酸氧钛为钛源、乙酸锂为锂源、过氧化氢为络合剂, 经沉淀-胶溶制备钛-锂溶胶体系, 再经干燥、煅烧、酸洗制备偏钛酸型锂吸附剂。采用FTIR、TG-DSC、XRD、SEM、ICP、Zetasizer Nano及旋转式黏度计等测试、表征手段, 考察了各制备条件对溶胶体系稳定性、干凝胶及Li2TiO3显微结构特性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酸锂为锂源, 体系pH值为7, Ti4+浓度为0.2 mol/L, 经陈化24h, 可得到黏度为7.3 m Pa·s, Zeta电位为-29.5 m V的稳定溶胶体系。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干凝胶中含过氧键;干凝胶较佳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分别为750℃、2 h, 制备得到β-Li2TiO3,;将β-Li2TiO3用0.2 mol/L盐酸溶液进行酸洗制备得到偏钛酸型锂吸附剂H2TiO3, 锂的酸洗率为85.31%, 锂的再吸附容量为27.15 mg/g。
真空电磁悬浮精炼钛铝基中间合金试验研究
马兰, 杨绍利, 朴荣勋, 钟凯文
2017, 38(3): 45-51.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3.008
摘要:
利用真空电磁悬浮熔炼炉对铝热法还原攀枝花酸溶性钛渣所得的粗TiAl基合金进行精炼, 研究了精炼前后合金物相组成、合金元素在微区中的分布、组织结构和杂质含量的变化。发现在精炼参数为熔炼电流60A, 保温时间5min, 冷却速率4A/min时, 精炼后的合金层片状组织和裂纹减少, 晶粒尺寸减小。Si、Fe元素置换Al元素形成置换固溶相, 存在于TiAl、TiAl2等相中, 形成了Fe2AlTi、Si2Ti、Al2FeSi、AlFe、FeTiSi等物相, 接近于Ti-Al二元合金的双相组织。合金中夹杂物的含量减少了45%, 去除了合金中的粒径>5μm的大颗粒夹杂物。
改性钛酸锂复合材料作为高倍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
孟伟巍
2017, 38(3): 52-56,7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3.009
摘要:
使用简单的水解反应和低温热处理过程所制备的Li4Ti5O12/C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在水解过程中引入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 (CTAB), 能够明显地改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4Ti5O12/C的倍率性能。在0.5, 1, 2, 5, 10C的倍率条件下, 电极材料的比容量分别达到162, 154, 121, 80, 60 m Ah/g。明显高于使用物理混合方法所制备的Li4Ti5O12/C复合材料。同时使用CTAB所制备的Li4Ti5O12/C复合材料, 在高倍率条件下, 还显示出了非常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因为其拥有快速的Li+迁移速率 (8.97×10-13cm2/s), 较小的传荷电阻 (Rct) 35.2Ω和较小的体积电阻 (Rs) 6.8Ω。该方法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WC粉末粒度对Ti(C,N)基金属陶瓷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吴悦梅, 李斌, 王新玲, 熊计
2017, 38(3): 57-6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3.010
摘要:
研究了WC粉末粒度对Ti (C, N) 基金属陶瓷Ti (C0.7N0.3) -15%WC-15%Ni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降低WC粉末粒度后组织中出现了大量的白芯-灰环结构的晶粒, 总体晶粒度均匀并得到细化 (2μm以下) 。细化的WC粉末不仅使WC的溶解速度增大, Ti (C, N) 的溶解速度也增大。细化WC粉末粒度可以提高金属陶瓷的硬度, 但是断裂韧性却有所下降。
焊接参数对Gr1钛板焊缝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臧伟, 张杭永, 袁雪婷, 郭龙创, 郭新虎
2017, 38(3): 63-6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3.011
摘要:
Gr1钛板是爆炸法制金属复合板常用材料, 大幅Gr1板常需进行拼焊处理。为了使拼焊后的Gr1钛板的塑性指标能够满足后续爆炸复合工艺的要求, 选择不同焊接参数和送丝方式对5.5 mm厚的Gr1钛板进行拼焊, 通过金相、硬度、拉伸、弯曲等对比分析, 研究不同工艺参数对其焊缝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Gr1板在I=90A, U=10 V, v=4.8 mm/s, 不添加焊丝的自熔方式下拼焊, 可以在焊缝处获得大片细小的α态晶粒组织和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在该工艺下拼焊的Gr1钛板满足爆炸复合用钛板的使用要求。
凝固方式对钒基储氢合金性能的影响
吴玲
2017, 38(3): 67-7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3.012
摘要:
分别采用空冷、水冷和液氮冷却三种凝固方式制备了V3TiNi0.56Cr0.4钒基储氢合金, 并进行了电化学性能和储氢性能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 凝固方式对合金电化学性能和储氢性能产生明显影响。分别采用空冷、水冷和液氮冷却的合金, 充放电循环20次后放电容量分别衰减了84%、73%、38%, 室温最大吸氢量分别达到1.467%、1.514%、1.832%。
资源环境与节能
改性含钛高炉渣中钙钛矿浮选分离工艺研究
张士秋, 王维清, 郑禹, 任鹏坤, 闫武, 邓杰
2017, 38(3): 71-7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3.013
摘要:
为了实现攀钢含钛高炉渣中钛组分的有效回收, 对其进行了化学组分的调整和高温选择性析出处理, 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改性渣中主要矿物的浮选、人工混合矿浮选、改性渣浮选等研究。结果表明, 辛基异羟肟酸 (OHA) 对三种矿物表现出一定的捕收能力和选择性;捕收剂与抑制剂用量对浮选效果未有明显效果, 且耗酸量较大;通过SEM和EDX分析表明, 各矿物表面被针状硫酸钙覆盖导致捕收剂与抑制剂对矿物的作用效果减弱, 因此需要寻求较为有效的表面处理剂对改性渣处理后再进行浮选分离。
浇注法制备提钒尾渣多孔陶瓷试验研究
李亮, 彭富昌
2017, 38(3): 78-8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3.014
摘要:
以提钒尾渣为主要原料, 通过添加结合剂、粘土、减水剂和造孔剂, 采用注浆成型工艺制备提钒尾渣多孔陶瓷, 该多孔陶瓷可用于化工过滤、窑炉保温和建筑装饰等行业, 可以大大提高提钒尾渣的利用率和附加值。通过条件试验较系统研究了煅烧温度、结合剂配入量、高温点保温时间、粘土配入量、造孔剂配入量对提钒尾渣多孔陶瓷性能影响。条件试验表明:结合剂选择铝酸盐水泥, 配入量选择6%左右;煅烧温度选择1 050℃左右;保温时间选择4~6 h;粘土的配入量选择10%左右, 造孔剂的配入量选择100 m L左右 (每150 g原料), 可制备符合要求的提钒尾渣多孔陶瓷。
钢铁冶金与材料
钒钛磁铁精矿复合烧结参数优化研究
饶家庭, 胡鹏, 秦兴国, 林文康
2017, 38(3): 83-8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3.015
摘要:
针对高钛磁铁精矿烧结存在的烧结矿强度较低、返矿率高、产量低等问题, 采用了复合烧结工艺并进行了参数优化试验。结果表明, 对综合指标影响最大的为混合料水分, 其次为料层厚度。与基准相比, 最优方案的烧结利用系数提升20%以上, 烧结矿强度、成品率分别上升3个百分点, 5个百分点以上, 烧结矿的铁酸盐体积含量增加4~5个百分点, 烧结矿冶金性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碱度及焙烧温度对球团矿抗压强度影响的研究
潘向阳, 龙跃, 徐晨光, 马保良, 窦冠雄, 赵波
2017, 38(3): 88-9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3.016
摘要:
采用唐山本地磁铁矿及高钙粉混合造球, 配合X-射线衍射分析、高温综合热分析等测试手段, 同时运用Fact Sage热力学模拟, 探究碱度及温度变化对球团矿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碱度的增加, 球团矿抗压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且在碱度为1.0, 焙烧温度控制在1 250℃时焙烧球团矿抗压强度达到最大。适量的液相有助于Fe3+迁移, 赤铁矿结晶良好, 球团矿抗压强度较大;过量的液相阻碍Fe3+迁移, 赤铁矿与赤铁矿之间的再结晶受到限制, 球团矿抗压强度降低。
基于BP神经网络钒钛烧结矿低温还原粉化性能预测
信自成, 李杰, 刘卫星, 杨爱民, 张玉柱, 王丽丽
2017, 38(3): 94-9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3.017
摘要:
为了改善钒钛烧结矿的低温还原粉化性能, 将BP神经网络算法应用于钒钛烧结矿低温还原粉化性能预测中, 指标数据的样本分为输入样本和输出样本, 其中:输入样本为配碳量、碱度、w (Mg O) 以及FMG粉配比, 输出样本为钒钛烧结矿RDI+3.15, 运用BP神经网络算法探索输入样本与输出样本间的关系。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适用于烧结矿还原粉化性能的研究, 可以根据输入样本有效的预测输出样本, 且平均相对误差为5.7%, 满足工程实践中预测精度的要求, 为钒钛烧结矿生产提供了指导。
磨矿方式对赤铁矿球团预热焙烧性能的影响
焦国帅, 巨建涛, 马杰, 邢相栋
2017, 38(3): 100-10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3.018
摘要:
模拟链篦机—回转窑工艺, 研究磨矿方式对赤铁矿粉生球的预热焙烧性能。结果表明, 未经磨矿处理的赤铁矿球团预热焙烧性能较差, 为满足后续工序要求, 生球预热温度需达到1 075℃, 焙烧温度为1 280℃。高压辊磨处理对赤铁矿球团工艺条件改善效果较好, 润磨次之, 湿式球磨效果较弱。经高压辊磨处理后, 球团制备过程中可以降低预热温度70℃, 焙烧温度60℃, 缩短焙烧时间2 min。赤铁矿磨矿处理能够改善球团焙烧过程中Fe2O3晶粒的发育、迁移和连接, 提升球团抗压强度。矿粉比表面积和粒度组成的优化是影响球团微观结构和宏观强度的主要原因。
TiO2对高炉渣矿相结构及冶金性能的影响
韩凯宾, 刘磊, 李志伟, 韩秀丽
2017, 38(3): 106-11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3.019
摘要:
采用偏光显微镜对不同TiO2含量 (7%~16%) 的高炉渣矿相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炉渣显微结构为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斑晶矿物主要为巴依石和黄长石, 基质为玻璃质、细小钛辉石、钙钛矿以及少量的金属Fe、TiC、TiN及其固溶体;随着TiO2配加量的增大, 炉渣中巴依石和钛辉石含量先降低后升高, 而黄长石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当TiO2含量超过12%以后, 炉渣基质中TiC、TiN及其固溶体的含量有所增加, 这些高熔点化合物会使炉渣的黏度和熔化性温度升高, 导致高炉渣的流动性变差。该研究成果可为改善含钛高炉渣的流动性能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IF钢非稳态连铸坯洁净度定量分析
肖鹏程, 朱立光, 刘海春, 田凤纪, 刘增勋, 李萌
2017, 38(3): 111-11713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3.020
摘要:
通过氧氮分析、定量金相分析及大型夹杂物分析等试验方法, 对某钢厂IF钢生产稳态及非稳态浇注的连铸坯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稳态坯w(T[O]) 和w(N) 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10-6和18×10-6, 显微夹杂物含量平均为4.0个/mm2, 大型夹杂物含量为2.10 mg/kg, 洁净度较高。非稳态浇注对连铸坯洁净度有较大程度的危害。中间包开浇头坯受到较为严重的空气二次氧化, 洁净度最差;钢包交换和更换浸入式水口时受到的空气二次氧化较小, 但是钢渣反应和卷渣行为较为严重;尾坯洁净度受到空气二次氧化和卷渣的共同影响。连铸坯显微夹杂物含量分布, 沿铸坯宽度方向一般1/4处最多, 1/2处最少;沿铸坯厚度方向内外弧附近明显高于连铸坯中心部位。
三流非对称中间包流场水模拟研究
孙华, 孙彦辉, 黄博, 张西超, 白雪峰
2017, 38(3): 118-12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3.021
摘要:
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 为使夹杂物充分上浮去除, 钢水温度均匀, 进一步提高某钢厂320 mm×480 mm连铸方坯的生产质量, 针对三流非对称中间包, 设计1∶3水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 进行不同拉速和有无挡坝的研究。通过速度场和温度场的数值模拟以及不同拉速下的水模拟, 可以发现, 随着拉速的增加, 三个水口的停留时间减小, 并且三个水口的停留时间有一定差距。添加挡坝后随着拉速的增加, 平均停留时间减小得更为缓慢。速度场和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并不随拉速的变化而变化, 但拉速的增加会使中间包内的速度和温度上升。
屈服强度550 MPa级抗震建筑用钢回火性能研究
张莉芹, 童明伟, 吴开明
2017, 38(3): 124-12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3.022
摘要:
利用扫描电镜 (SEM)、透射电镜 (TEM) 和力学性能检验等试验方法, 研究了系列回火温度对TMCP处理的屈服强度550 MPa级抗震建筑用钢微观组织、第二相析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 试验钢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变化趋势一致, 屈强比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分析认为:回火前后力学性能的变化主要与回火后更多弥散的尺寸在25 nm以下的新的细小粒子析出以及M/A岛的分解和发生位错亚结构回复软化有关, 试验钢450℃回火后钢板具有最佳综合力学性能:抗拉强度为703 MPa, 屈服强度为588 MPa, 伸长率为17.5%, -20℃冲击吸收能量为240 J, 屈强比0.84满足建筑用钢要求。
控轧控冷工艺对900 MPa级热轧带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李正荣
2017, 38(3): 130-134.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3.023
摘要:
通过动态CCT曲线测试和实验室控轧控冷试验, 分析了900 MPa级热轧带钢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相变过程以及不同卷取温度下显微组织、析出相和力学性能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度提高, 显微组织中多边形铁素体比例下降, 贝氏体组织比例升高, 冷速大于15℃/s时, 显微组织全部为贝氏体;随着卷取温度升高, 显微组织中针状铁素体比例下降, 多边形铁素体比例升高;当卷取温度为600℃时, 组织为铁素体+少量珠光体, 此时析出相细小弥散, 可获得抗拉强度达到1 000 MPa, 延伸率17%的热轧产品。
Ti对低碳Mn-Ⅴ钢奥氏体动态再结晶的影响
柯晓涛
2017, 38(3): 135-13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3.024
摘要:
采用Gleeble热模拟试验机和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及定量金相等分析技术, 就钛对低碳Mn-Ⅴ钢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奥氏体动态再结晶行为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含钛钢中形成稳定的碳氮化钛, 对阻止再加热奥氏体晶粒长大有利。含钛钢变形抗力比不含钛钢要高, 其动态再结晶开始的临界变形量比不加钛钢的小, 易于发生再结晶, 且含钛钢的再结晶晶粒尺寸相对较细, 再结晶晶粒长大速度也更慢。
含硫易切削钢夹杂物控制试验研究
于哲, 刘承军, 闵义, 姜茂发
2017, 38(3): 140-144.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3.025
摘要:
通过高温试验研究了钙处理和镁处理对含硫易切削钢中夹杂物的控制效果。钙处理后钢中夹杂物为CaAl-O+ (Ca, Mn) S复合夹杂物、 (Ca, Mn) S以及Mn S夹杂物;镁处理后钢中夹杂物为Mg Al2O4+ (Mg, Mn)S、Al2O3+MnS复合夹杂物、 (Mg, Mn)S以及MnS夹杂物。钙处理和镁处理后钢中的复合夹杂物所占比例分别为0.67%和3.57%。镁处理后钢中Ⅱ类MnS夹杂物明显减少, 91.7%的夹杂物尺寸小于3μm, 纺锤率达到72.5%, 其对夹杂物的控制效果优于钙处理。
钒含量对拉延模具用半固态含钒灰铸铁性能的影响
蔡群
2017, 38(3): 145-148.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3.026
摘要:
对不同钒含量的拉延模具用半固态含钒灰铸铁试样进行了耐磨损性能和热疲劳性能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随钒含量从0增加至1.25%, 试样的磨损体积先减小后基本不变, 热疲劳试验后主裂纹平均深度先减小后增大、平均宽度先减小后基本不变。拉延模具用半固态含钒灰铸铁的钒含量优选为1%。与不添加钒试样相比, 钒含量为1%时试样的磨损体积减小72%, 热疲劳试验后主裂纹平均深度和宽度分别减小了68%和79%。
Q195钢冷镦开裂原因分析
焦帅, 孙彦辉, 赵勇, 李晓滨
2017, 38(3): 149-15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3.027
摘要:
采用酸洗、光学显微镜以及扫描电镜—能谱 (SEM+EDS) 等方法, 分析了Q195冷镦钢轧材及冷镦试样的表面质量、裂纹形貌、金相组织、氧氮含量和非金属夹杂物对冷镦钢开裂的影响。结果表明, 钢中T[O]含量为154×10-6, 钢中夹杂物含量较高;在轧材裂纹处发现大尺寸夹杂物, 同时在轧材靠近边缘1/4处发现较多大尺寸夹杂物聚集分布现象, 其成分与连铸结晶器保护渣成分相似, 大型夹杂物在冷镦过程中引起应力集中从而导致和加剧冷镦开裂程度。同时由于轧制工艺控制不当, 使得产品表面形成折叠缺陷, 产生180°通条对称纵裂纹, 是导致冷镦开裂的主要原因。
微量镁改善H13钢中碳化物的机理研究
周德福, 常立忠, 郑福舟, 陈佳顺
2017, 38(3): 156-16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3.028
摘要:
H13热作模具钢属于中碳钢, 钢中的Cr、Mo、V含量较高, 因此钢在凝固过程中这些碳化物形成元素会偏聚析出大量的网状碳化物, 经过热处理也很难完全消除, 从而降低了钢的性能。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向H13钢中加入不同含量的镁对钢中碳化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的镁能够改善H13钢中碳化物的形状和分布, 使碳化物由粗大的网状转变成细小的短条状, 经过镁处理后, 碳化物呈细小均匀地分布在钢中。当加入0.004%的镁时, 对碳化物的改质效果最好。镁在晶界处的偏聚是改善碳化物分布的主要原因, 通过理论分析发现, 在钢凝固冷却的过程中镁元素在晶界处的偏聚程度较高, 从而阻碍了碳化物的生长, 达到细化碳化物的目的。
钒钛专利
钒钛专利
2017, 38(3): 163-16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