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  第38卷  第4期

钒钛分离与提取
短流程制备金红石钛白的水解条件回归分析
田从学
2017, 38(4): 1-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4.001
摘要:
以未浓缩低浓度工业钛液为水解原料, 通过自生晶种稀释热水解的硫酸法钛白短流程工艺制备金红石型颜料钛白, 研究了水解条件 (底水量、熟化时间和水解时间) 对偏钛酸和金红石产物的结构、粒径分布和颜料性能等的影响规律及数学回归关系。水解条件对水解初始形成晶种的数量和质量、晶粒的生长和聚集等起重要影响, 并最终决定产品的颜料性能;水解条件与产物的晶体结构、颗粒多分散度和颜料性能间存在数学相关关系。最优水解条件为:底水量比例为0.123, 熟化时间为29.05 min, 二沸后的水解时间为2.6 h左右。
偏钒酸铵一步法制备氮化钒研究
朱军, 程国鹏, 王欢, 王斌, 刘新运
2017, 38(4): 6-11.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4.002
摘要:
在热力学计算基础上, 通过热重—差热试验的分析, 对偏钒酸铵碳热还原制备氮化钒的过程进行了探索, 研究了原料配碳比和反应温度对产物物相和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配碳比为理论碳比时氮化产物氮含量最高, 碳含量随着配碳比增加而升高。一步法制备氮化钒的过程是钒氧化物的碳热还原和氮化同时进行的耦合反应。
熔盐电解中钛离子电化学沉积行为研究
朱福兴, 邱克辉, 孙朝晖, 穆天柱, 邓斌
2017, 38(4): 12-18.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4.003
摘要:
对熔盐电解提钛工艺中钛离子的电化学沉积行为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调整TiCl4和海绵钛的比例在NaClKCl熔盐中反应制备出不同电解质组分, 然后在制备的电解质体系中研究钛离子的电化学沉积行为。低价钛电解质组分的XRD分析结果表明, 在993 K的NaCl-KCl熔盐中, 当TiCl4与Ti摩尔比为1∶2时, 反应产物主要为2价的TiCl2, 电解质形成NaCl-KCl-TiCl2体系;当摩尔比为2∶1时, 反应产物主要为2.57价的TiCl2和K3TiCl6, 电解质形成NaCl-KCl-TiCl2-K3TiCl6体系。两种电解质体系的循环伏安研究结果表明, NaCl-KCl-TiCl2体系中钛离子的还原历程为Ti2+→Ti, 主要受扩散影响, 扩散系数为2.93×10-5cm2/s, 而NaCl-KCl-TiCl2-K2TiCl6体系中钛离子还原历程为Ti3+→Ti2+和Ti2+→Ti两步。钛离子电化学沉积产物的SEM分析结果表明在NaCl-KCl-TiCl2体系中, 得到的钛粉产物呈现大颗粒的枝晶状, 随着电流密度增大和钛离子浓度减小, 钛粉产物颗粒逐步变细;而在NaCl-KCl-TiCl2-K2TiCl6体系中获得产物为细颗粒的多孔状钛粉。
金属离子掺杂对离子液辅助制备纳米TiO2性能的影响
崔淑花
2017, 38(4): 19-2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4.004
摘要:
以过渡金属 (Cr、Fe、Ni和Zn) 掺杂为手段, 以溶胶凝胶为制备方法, 以离子液2—羟基咪唑甲酸盐为微观结构调控试剂, 制备了TiO2纳米粒子。将样品备好后, 在500℃的条件下进行煅烧处理, 用BET、XRD、DRS等手段进行结构表征, 以酸性蓝92为模拟污染物对其光催化性能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渡金属掺杂后的TiO2纳米颗粒比纯TiO2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和更小的粒径尺寸。过渡金属的掺杂使TiO2的吸收光谱向可见光的方向移动。在紫外灯照射下, 水溶液中酸性蓝92的光降解结果为:过渡金属离子的存在使TiO2纳米颗粒的光催化活性得到了明显增强。
高含钒粗四氯化钛有机物预处理除钒工艺研究
周丽
2017, 38(4): 24-28.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4.005
摘要:
攀钢高炉渣提钛工艺生产出的粗四氯化钛含钒量高 (4.9‰), 不能直接用攀钢现有的铝粉除钒工艺。为解决四氯化钛含钒高的问题, 提出了在铝粉除钒前采用有机物预处理除钒的工艺, 并对影响除钒效果的主要工艺参数, 如有机物种类及用量、温度和时间等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 采用3%矿物油在45℃下预处理30 min可以将粗四氯化钛中的钒降至1.667‰。且预处理产生的除钒泥浆具有较好的沉降性能, 分离泥浆后得到的四氯化钛满足铝粉除钒对原料的要求。另外, 蒸干除钒泥浆所得的尾渣中含有大量的钒 (8.06%), 具有较高的回收利用价值。
冷却方式对钛渣成分及酸解性能的影响
宋兵, 刘娟, 肖军, 韩可喜, 李凯茂
2017, 38(4): 29-3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4.006
摘要:
采用干法粒化、水冷和空冷等方法研究了冷却方式对钛渣的成分、物相及酸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冷却方式处理的钛渣中低价钛氧化物含量均有所降低, 粒化渣中Ti2O3含量最低。冷却渣中主要物相是TiO2和 (FeMg) xTiyO5, 但粒化渣中TiO2主要是金红石型, 而水冷渣和空冷渣中TiO2主要是锐钛型。冷却渣酸解率均低于现场渣, 水冷渣与空冷渣酸解率分别为90.61%和92.46%;粒化渣酸解率仅74.72%, 较现场渣酸解率相差近20%。
钒钛材料与应用
Ti2O3与AlCl3共沉积方法熔盐电解制备Ti-Al合金
闫蓓蕾
2017, 38(4): 34-3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4.007
摘要:
在NaCl-KCl熔盐体系中, 以AlCl3作为氯化剂, 通过液相反应将钛的氧化物氯化为TiCl3。对比TiO、Ti2O3、TiO2的氯化效果, 并综合AlCl3与TiO、Ti2O3、TiO2反应热力学分析, 较好的结果是Ti2O3氯化为TiCl3。采用不同的电化学测试手段研究了Al (Ⅲ) 与Ti (Ⅲ) 在Mo电极上的合金化过程, 采用共沉积法制备TiAl2、TiAl3合金。同时借助于XRD和SEM手段对合金进行了分析, 说明通过熔盐电解可以直接制备Ti-Al合金。
铝热法制备钒铝合金的动力学研究
景涵
2017, 38(4): 40-4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4.008
摘要:
采用DSC法对铝热法制备钒铝合金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运用Flynn-Wall-Ozawa法求得反应活化能, 然后使用Kissinger法验证Flynn-Wall-Ozawa法求得反应活化能的可靠性, 两种方法所求得活化能基本保持一致;取两种方法所求得平均活化能, 代入Kissinger-Crane法求解铝热反应其他动力学参数, 建立反应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 铝热法制备钒铝合金的平均表观活化能为386.5 kJ/mol, 反应级数为1.04, 指前因子为3.361×1030min-1
偏钒酸铵在空气中热分解产物形貌的演变
傅小明, 孙虎, 杨在志
2017, 38(4): 44-4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4.009
摘要:
以偏钒酸铵 (NH4VO3) 在空气中热分解的热重-差热 (TG-DSC) 分析为依据, 利用X射线衍射仪 (XRD) 和扫描电镜 (SEM) 分析了偏钒酸铵在空气中热分解最终产物的物相和偏钒酸铵在空气中升温到DSC曲线不同拐点温度分解产物的形貌。研究发现, 偏钒酸铵在空气中热分解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出现了中间相 (NH4) 2O·2V2O5, 第二阶段出现了热分解产物由无定形状态转变成晶体的过程。偏钒酸铵在空气中不同阶段下热分解产物的形貌基本上是不规则的片状, 但是最终产物V2O5的厚度较均匀。
α污染层对Ti-6Al-4V铸造钛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陈容, 刘兆华, 张达富, 周晓婷
2017, 38(4): 48-5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4.010
摘要:
对真空冶炼铸造Ti-6Al-4V钛合金 (简称ZTC4) 表面α污染层的组织、氧氢含量及纳米硬度趋势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α污染层对铸造钛合金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α污染层为粗大的片状结构, 最大深度为0.28 mm;与心部区域相比, 氧元素含量增加了1.64倍, 氢元素减少了1倍, 0硬度值增加了0.94倍, α污染层对ZTC4的拉伸性能影响显著, 与不含α污染层试样相比, 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和断面收缩分别降低了14.2%、12.5%、20%和35%, 这是由于氧等原子固溶在试样表面形成脆而硬的α污染层, 在拉伸载荷作用下α层不易变形形成多源断裂, 在材料最薄弱区域形成宏观断裂源并向基体快速扩展, 最后形成脆性解理断裂。
烧结工艺对钛合金汽车零件性能的影响
张斌
2017, 38(4): 53-5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4.011
摘要:
采用不同的烧结温度和烧结压力对Ti-6Al-4V-0.5In钛合金汽车零件试样进行放电等离子烧结处理, 研究了烧结工艺对试样耐磨损性能和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烧结温度的提高和烧结压力的增大, 试样的耐磨损性能和冲击性能均先提高后下降。钛合金汽车零件材料的烧结温度优选为875℃, 烧结压力优选为45 MPa。
钒在铝合金高强汽车板中的应用研究
曾茂燕
2017, 38(4): 58-6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4.012
摘要:
在挤压态5754铝合金高强汽车板中添加不同含量的合金元素钒和锶, 并进行了拉伸性能和热疲劳性能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 添加钒和锶有助于改善汽车板的拉伸性能和热疲劳性能。钒和锶的含量分别优选为0.6%、0.4%。与不添加钒元素相比, 添加0.6%钒的汽车板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增大16%、43%, 主裂纹平均宽度和平均深度分别减小36%、35%。与不添加锶元素相比, 添加0.4%锶的含钒汽车板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增大8%、17%, 主裂纹平均宽度和平均深度分别减小73%、65%。
资源环境与节能
攀西钛精矿主要杂质元素赋存状态研究
叶恩东, 吴轩
2017, 38(4): 63-68.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4.013
摘要:
通过对攀西钒钛磁铁矿矿物结构及攀西钛精矿选钛工艺研究, 同时采用XRD、扫描电镜对攀西钛精矿进行深度剖析, 得出在攀枝花钛精矿中主要元素分布及杂质元素的赋存状态。攀西钛精矿是以偏钛酸铁 (FeO·TiO2) 晶格为基础, 含有Mg、Mn等氧化物杂质的固溶体, 主要杂质元素Si、Ca、Mg、Al、Fe、Ti等物质以一种或多种氧化物形式固溶于钛铁矿伴生相硅酸盐中。针对不同用途, 提出通过深度解粒, 调整钛精矿选别工艺参数, 可生产出高品质的钛精矿, 实现高附加值利用。
钢渣粗骨料特性及其稳定性研究
邢琳琳, 杨志刚
2017, 38(4): 69-7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4.014
摘要:
从钢渣作为混凝土粗骨料的可行性研究着手, 通过XRF、XRD和SEM微观测试手段研究了钢渣的形貌、化学成分及矿物组成等特性。在钢渣稳定性试验方法的基础上, 分别测定钢渣掺量为100%、75%、50%、25%、0%的粗骨料压蒸粉化率, 并相应制取钢渣混凝土试件, 测定不同龄期下的抗压强度, 28 d测其稳定性。结果表明:钢渣作为混凝土粗骨料可行;随着钢渣配比的增加, 对应的混凝土稳定性变差, 以50%掺量为最佳, 对应的粉化率为4.7%。
利用选钛尾矿制备微晶泡沫玻璃及其性能研究
舒明勇, 尹海英
2017, 38(4): 74-81.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4.015
摘要:
利用攀枝花选钛尾矿为主要原料, 添加硼砂助熔剂经熔融、水淬、发泡、微晶、退火等系列工艺制备出微晶泡沫玻璃。研究了发泡剂种类、用量及稳泡剂用量、发泡时间、发泡温度、微晶化温度及时间等因素对微晶泡沫玻璃的表观密度、抗压强度和吸水率的影响。并通过SEM扫描分析制备的试样, 内部出现充满连通且封闭的不规则气泡, 孔壁较厚, 体积膨胀明显的多孔状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当发泡剂CaCO3的添加量为2%, 稳泡剂Na3PO4·12H2O的添加量为5%时, 在发泡温度840℃时发泡20 min, 550℃微晶化处理90 min后可以制备孔径1.8~2.2 mm, 表观密度1.31g/cm3, 抗压强度16.7 MPa, 吸水率为11.3%的微晶泡沫玻璃。
粉尘冷固结球团高温复合粘接机理研究
李世钦, 宁晓钧, 张建良, 刘征建, 袁骧, 王飞
2017, 38(4): 82-88.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4.016
摘要:
先以布袋灰、电炉灰、焦粉、水泥制成冷固结球团, 进行高温自还原试验。再以纯水泥试样进行差热试验。最后以纯试剂四氧化三铁和石墨粉, 配加纯氧化铝粉末并且不添加粘结剂制成的冷固结球团进行自还原试验。通过检测其抗压强度、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粉尘冷固结球团高温复合粘接机理, 研究表明:低温下粉尘冷固结球团的强度主要靠水泥粘结相保证, 随着温度升高, 水泥逐渐失效, 在1 000℃后金属铁连晶开始生成, 并成为主要粘结相, 未熔固态成渣物质对金属铁连晶的形成具有负面的影响, 当其含量超过15%时就会对金属体连晶的形成产生显著的影响。
理化检验
ICP-OES测定草酸氧钒中硅铁钼钾钠
成勇
2017, 38(4): 89-9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4.017
摘要:
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ICP-OES) 直接同时测定草酸氧钒中0.001%~0.100%硅铁钼钾钠的分析方法。试验考察了高浓度钒离子与草酸共存体系下光谱干扰、连续背景叠加和基体效应等干扰因素对测定的影响, 总结得出草酸氧钒所产生的连续背景叠加和基体效应均对钾钠存在负干扰和对硅铁钼元素存在正干扰的试验结论, 方法采用基体匹配和同步背景校正相结合措施消除草酸氧钒基体的影响。并且根据基体元素钒、碳对待测元素的光谱干扰试验, 筛选出受到基体组分光谱干扰的候选谱线, 从中优选得到了各元素适宜的分析谱线、背景校正区域以及光谱仪工作条件。结果表明:背景等效浓度-0.000 3%~0.000 3%, 元素检出限0.000 1%~0.000 3% (0.005~0.015 mg/L), 元素含量0.001%~0.010%范围内RSD小于10%, 含量0.010%~0.050%范围内RSD小于5%, 回收率91.6%~109.4%, 测定结果与ICP-MS对照一致。
钢铁冶金与材料
超细晶钒微合金化双相钢性能
C. P. Scott, F. Fazeli, B. Shalchi, I. Pushkareva
2017, 38(4): 94-104.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4.018
摘要:
研究了钒微合金化对高强双相钢微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与Fe-0.186C-1.5Mn-0.3Si-0.008N参照钢相比, 加入0.14%V带来如下效果: ①在冷轧及退火状态铁素体晶粒高度细化;②严重推迟在连续退火过程中铁素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初始动力学;③慢冷条件下铁素体开始转变温度稍微提高, 但珠光体和贝氏体转变被抑制, 导致淬透性提高;④在临界退火温度≤740℃时观察到未溶渗碳体;⑤750℃/180 s退火后铁素体相中发现大量V (C, N) 析出 (平均直径7.4 nm), 而马氏体 (奥氏体) 中析出物稀少, 尺寸更大 (平均直径13.4 nm);⑥不含钒参照钢抗拉强度随马氏体体积分数增量为~16 MPa/%, 而含钒钢由于晶粒细化和铁素体选择强化, 强度随马氏体含量变化增量相当低 (~4 MPa/%), 在马氏体体积分数>45%变软。
钛微合金化高强钢的研究与发展
霍向东, 夏继年, 李烈军, 彭政务, 陈松军
2017, 38(4): 105-11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4.019
摘要:
简要回顾了国内外钛微合金化高强钢的发展历程, 详细论述了700 MPa以上级别钛微合金化高强钢的研发现状, 着重阐述了钛微合金化高强钢中纳米碳化物析出行为 (形变诱导析出与相间析出) 的研究现状, 并分析了钛微合金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旨在进一步完善钛微合金化物理冶金学理论, 为钛微合金化高强钢的发展和工业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
TiO2含量对含钛铁矿粉熔化行为的影响
亢庆锋, 张建良, 刘浩, 刘征建, 刘东辉, 张亚鹏, 王耀祖
2017, 38(4): 113-11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4.020
摘要:
为了更好地利用各种铁矿粉, 使用“座滴法”研究了TiO2含量对含钛铁矿粉的熔化行为。结果表明:试样收缩过程主要分为慢速和快速两个阶段;随着TiO2含量的升高, 除TiO2含量为1%外, 铁矿粉特征熔化温度呈现升高的趋势;TiO2含量为1%时, 铁矿粉特征熔化温度较低;随着TiO2含量的升高, 铁矿粉熔化时间呈现增加的趋势;TiO2含量过高不利于降低烧结燃耗, 综合考虑含钛铁矿粉特征温度和熔化时间, TiO2含量应控制在3%以内。
钒钛烧结矿与普通烧结矿软熔性能对比研究
杨文康, 杨广庆, 邢宏伟, 李小松
2017, 38(4): 118-12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4.021
摘要:
在实验室软熔滴落装置中, 模拟高炉条件下, 对比研究了钒钛烧结矿和普通烧结矿性能指标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钒钛烧结矿软化开始温度高、软化终了温度低、滴落温度低;钒钛烧结矿压差高, 透气性较差。
高炉渣微观结构对其冶金性能的影响
严照照, 张淑会, 张淑卿, 董晓旭, 郄亚娜
2017, 38(4): 123-12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4.022
摘要:
高炉渣属于多元硅酸盐体系, 在高温状态下处于熔融状态, 在一定状态下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了其宏观性质。综述了高炉渣微观结构的研究现状, 并分析了其对炉渣流动性和脱硫能力的影响。高炉渣化学组分主要分为网络形成子与修饰子, 网络结构主要由硅氧四面体构成。CaO和MgO为网络修饰子, 增加其含量, 可使炉渣中自由氧离子浓度提高, 降低炉渣中复杂阴离子的聚合度, 破坏硅酸盐网络结构, 从而炉渣黏度降低;但是碱度或MgO含量过高, 也会导致炉渣中高熔点矿物增加, 炉渣黏度增大。Al2O3、TiO2根据其含量不同在炉渣中起的作用不同。在一定的含量范围内, Al2O3和TiO2为网络修饰子, 起到降低炉渣黏度的作用;随着Al2O3和TiO2含量的增加, 两者均会成为网络形成子, 使炉渣的黏度增大, 流动性变差。随着炉渣碱度或MgO含量的增加, 炉渣中复杂离子团受到破坏, 炉渣脱硫反应得到提高;但其含量过高时, 高熔点物质增多, 炉渣流动性变差, 脱硫能力降低。通过深入研究高炉渣微观结构, 可以更好地理解炉渣化学成分和冶金性能之间的关系, 为确定合理的造渣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BP神经网络和回归的脱硫粉剂预报模型
郑毅, 左康林
2017, 38(4): 130-134.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4.023
摘要:
分析了铁水脱硫时铁水温度、铁水量、初始硫含量、脱硫后硫含量对镁粉耗量的影响, 表明:随铁水温度增加镁粉耗量随之增加;随脱硫后硫含量的降低, 镁粉耗量明显增加且增幅逐步扩大, 为降低成本, 脱硫深度应控制合理。为确定合适的粉剂用量, 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和回归的铁水脱硫粉剂预报模型, 其中BP神经网络模型是粉剂模型的主输出, 回归模型用于限定输出范围。铁水脱硫粉剂预报模型已实现了在线控制, 无需人工干预, 达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当偏差区间为[-0.001 5%, 0.001 5%]时, 脱硫后硫含量的符合率为90.85%, 可有效实现脱硫后硫含量的控制。
无氟连铸保护渣流变特性的研究
王杏娟, 武宾宾, 朱立光, 樊亚鹏, 田阔
2017, 38(4): 135-13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4.024
摘要:
利用现场生产用原料配置保护渣基样, 分别以B2O3、TiO2作为CaF2的替代物, 测定了不同含量CaF2、TiO2、B2O3保护渣的黏度和转折温度, 绘制了相应的lnη-1/T曲线图, 并进行拟合计算得到了其黏流活化能。深入分析了保护渣中CaF2、TiO2、B2O3含量的变化趋势及对保护渣流变特性影响的内在原因, 得出了适宜流变特性的无氟保护渣中合理的TiO2、B2O3含量, 保护渣内的TiO2含量不超过9%, B2O3含量不超过7%。
耐材壁面夹杂物稳定性研究
王育飞, 赵定国, 高茗, 王书桓
2017, 38(4): 140-14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4.025
摘要:
分析了连铸水口内夹杂物与耐材壁面的相互作用及夹杂物的稳定性, 建立了夹杂物黏附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夹杂物在耐材壁面附着时, 受耐材壁面的正向吸附力, 且夹杂物在平行壁面方向上的受力主要与夹杂物半径相关, 随夹杂物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在垂直壁面方向上所受的力恒为正, 且随夹杂物半径、润湿角的增大而增大。壁面夹杂物的稳定性随夹杂物半径的增大而减小, 当夹杂物半径大于4μm时, 不同夹杂物附着稳定性发生变化, 且夹杂物稳定性从高到低依次为Al2O3>TiN>MgO>SiO2。当夹杂物在耐材壁面夹杂物底层吸附时, 夹杂物在垂直壁面方向上受力随底层粗糙度的增大缓慢减小, 随夹杂物尺寸的增大而增大。分析结果对研究连铸水口内夹杂物、钢液、耐材壁面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具有指导意义。
Mn含量对Fe-Mn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阳锋, 曹文全, 董瀚
2017, 38(4): 147-154.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4.026
摘要:
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背散射电镜及拉伸和冲击试验研究了锰对含锰量为3%~12%的Fe-Mn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锰含量介于3%~9%时, 随着锰含量的上升, 高温相变产物 (多边形铁素体和准多边形铁素体) 受到抑制, 合金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逐渐增加而均匀延伸率和总延伸率逐渐下降;当锰含量增加至12%时, 合金中残留的少量亚稳ε马氏体和奥氏体在形变初期发生相变, 产生的相变塑性使合金呈现出屈服强度下降的假象, 但合金的抗拉强度、均匀延伸率和总延伸率均上升。由于晶界锰原子浓度的增加会减弱界面的结合力, 故合金的冲击韧性随锰含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为使Fe-Mn合金获得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应控制锰含量小于7%或在基体中引入适量的亚稳相。
1.5 mm铁碳合金薄带气-固反应脱碳研究
陈鹏飞, 艾立群, 李强, 李亚强, 刘新亮
2017, 38(4): 155-15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4.027
摘要:
为了研究1.5 mm厚的铁碳合金薄带固态下的脱碳规律, 试验以初始碳质量分数为3.2%, 1.5 mm厚的铁碳合金薄带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在真空气氛脱碳炉内通入一定比例的Ar-H2-H2O混合气体营造出弱氧化性气氛, 在保证铁基体不发生氧化的前提下, 分别将试样加热到1 293、1 353、1 413 K保温脱碳10~50 min, 以气-固反应的形式对薄带进行脱碳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脱碳反应近似为一级反应, 反应活化能为111.9 k J/mol;脱碳温度的高低对脱碳效果影响显著, 拟合得出1.5 mm厚的薄带最终碳含量随时间变化的计算式为wt=3.2e((0.196 12-1.62×10-4T)t
Ti-IF钢铁素体轧制工艺表面氧化铁皮分析与研究
王建功, 李瑞, 刘瑞光, 高月, 周旬, 夏银锋, 李浪, 康永林
2017, 38(4): 160-16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4.028
摘要:
结合某热轧厂半连轧热连轧生产线的Ti-IF钢铁素体轧制工艺, 重点阐述了Ti-IF钢铁素体区轧制工艺表面氧化铁皮的控制情况, 通过SEM扫描电镜和XRD试验分析了铁素体轧制工艺下氧化铁皮的构成、结构以及带钢宽度方向上氧化铁皮的差异性, 明确了铁素体轧制工艺下表面质量控制的优越性, 尤其是在控制氧化烧损、减少氧化铁皮生成方面效果更突出。此工艺对提高轧线成材率具有较大优势, 同时为冷轧工序减少氧化铁皮缺陷发生提供保障, 为后续酸洗试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钒钛专利
钒钛专利
2017, 38(4): 164-166.
摘要: